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萬物藍圖》,作為全世界的賦能者

這是一本以安謀(ARM)為主軸的科技史。 內容涵蓋了英國的電腦科技發展史,甚至是一些歐陸國家的企業(ex:Nokia),這些晶片產業的歷史題材,可以與《晶片戰爭》相輔相成。在1980年代的晶片設計業中,述說著相當精彩的故事,例如:查爾斯‧佩德爾(Charles "Chuck" Peddle)是開發Motorola 6800晶片的首席工程師之一,之後他再帶領7名同事跳槽MOS科技,因為他想開發一款便宜、用途廣泛同時包含消費性電子與工業用的晶片,最後成功開發出MOS 6501及6502。 ARM源起於1980年代的艾康(Acorn)電腦,艾康的創辦人是克里斯‧柯瑞(Chris Curry)與赫曼‧豪瑟(Hermann Hauser),尤其Hauser在後續的ARM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年艾康純粹只是想升級MOS 6502的性能,而在Intel 16位元的80286晶片授權案中又被拒絕,因此內部決定發展一項「A專案」,即艾康RISC機器(Acorn RSIC Machine, ARM) 。 ★註: RISC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精簡指令集電腦, 它在80%的時間裡只使用20%的指令, 因此造就「速度快」與「功耗低 」的特性 1983年10月艾康RISC機器計畫正式展開。在沒錢又沒人的條件下,艾康創辦人Hauser曾自嘲說:「我的最大貢獻就是啟動專案。」而後1985年4月第一代ARM晶片便誕生.....;而同時,在蘋果負責開發Lisa及Newton的賴利‧泰斯勒(Larry Tesler)一直有在關注ARM的進展,但他苦於ARM隸屬於艾康電腦,它是蘋果的競爭對手,而無法取得進一步合作關係。最終艾康願意把ARM分拆出去,解決Tesler最大的疑慮。於是,1990年ARM正式獨立。 獨立之初的執行長薩克斯比(Robin Saxby)不招募行銷人員,也不進行新一輪募資,並且將總部設在劍橋郊區的哈維穀倉,盡其所能地讓這團隊變成行程緊湊與密集的「賦權團隊」。其實ARM從1990年代就切入行動通訊,德州儀器大概在1993年將其DSP(數位訊號處理器)晶片推廣至Nokia及Ericsson,當時手機電路系統三大元件有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客製化積體電路(ASIC)及DSP晶片,而Nokia大膽決定將...

一行禪師講《心經》;到底『空』去了什麼?

《心經》的完整名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 「波羅蜜多」是出離、解脫,或是渡船去彼岸的意思。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用智慧到達彼岸的核心經典。 一行禪師針對「空性」提出全新的詮釋 -「 不獨立存在 」。 在書中一開始,他問道在一張「紙」上,試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紙沒錯。 但一行禪師看到的卻是雲、也是雨、更是樹木;若沒有雲,就不會有雨;沒有雨,樹木就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將無法造紙。 因此,雲、雨及樹木是互為緣起。所有事物都是因緣而生、又因緣而滅。所謂的空性,不是單純的「無」或是「不存在」,而是指「不獨立存在」。 一行禪師建議用 interbeing 這個詞來理解,中文翻作「 相即 」,相即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有」與「無」的二元思想。而學佛或是學禪,最需要謹記在心的就是,不要墜入二元思想,有些佛教徒們似乎也稱之為「 分別心 」。 心經中有一段內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整句話可以簡短解讀為:五蘊(色受想行識)相互依存,彼此相即。 然而,空性並非消極,空性的解讀反倒非常積極樂觀。前面談到色受想行識沒有獨立的我,但同時也充滿了存在的一切。當有了空性,所有的一切才成為可能。一如聖嚴法師所言,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 從空間來看,空性是「 相即 」,萬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萬物相依; 從時間來看,空性是「 無常 」,意味著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諸法皆空。 另外,一行禪師在解讀「中道」時也有新的詮釋 -「非有非無」。 心經內文中只有三組對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但我們需要超越所有對立 – 一切的二元思想;我們不是分開的個體,我們緊密相連。 因此一行禪師在新譯的經文中,加上「非有非無」,這種解釋讓我們不掉入前面所說的空性是「無」或是「不存在」的誤解中,幫助我們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 ------------------------------------------------------------------------------------------------------------------------- 一行禪師鼓勵人們修習正念, 把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 本書初版序中提到,在禪營中,一行禪師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