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講《心經》;到底『空』去了什麼?

《心經》的完整名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
「波羅蜜多」是出離、解脫,或是渡船去彼岸的意思。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用智慧到達彼岸的核心經典。


一行禪師針對「空性」提出全新的詮釋 -「不獨立存在」。
在書中一開始,他問道在一張「紙」上,試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紙沒錯。
但一行禪師看到的卻是雲、也是雨、更是樹木;若沒有雲,就不會有雨;沒有雨,樹木就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將無法造紙。

因此,雲、雨及樹木是互為緣起。所有事物都是因緣而生、又因緣而滅。所謂的空性,不是單純的「無」或是「不存在」,而是指「不獨立存在」。

一行禪師建議用interbeing這個詞來理解,中文翻作「相即」,相即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有」與「無」的二元思想。而學佛或是學禪,最需要謹記在心的就是,不要墜入二元思想,有些佛教徒們似乎也稱之為「分別心」。

心經中有一段內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整句話可以簡短解讀為:五蘊(色受想行識)相互依存,彼此相即。


然而,空性並非消極,空性的解讀反倒非常積極樂觀。前面談到色受想行識沒有獨立的我,但同時也充滿了存在的一切。當有了空性,所有的一切才成為可能。一如聖嚴法師所言,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

從空間來看,空性是「相即」,萬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萬物相依;
從時間來看,空性是「無常」,意味著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諸法皆空。


另外,一行禪師在解讀「中道」時也有新的詮釋 -「非有非無」。
心經內文中只有三組對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但我們需要超越所有對立 – 一切的二元思想;我們不是分開的個體,我們緊密相連。

因此一行禪師在新譯的經文中,加上「非有非無」,這種解釋讓我們不掉入前面所說的空性是「無」或是「不存在」的誤解中,幫助我們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

-------------------------------------------------------------------------------------------------------------------------

一行禪師鼓勵人們修習正念,把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本書初版序中提到,在禪營中,一行禪師鼓勵參加者對日常活動保持清晰的覺知、專注和平靜,透過不時地請鐘讓參加者回到自己,當所有人聽到鐘聲時,都會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呼吸三次」。一行禪師說:『如此,鐘成為一位幫助我們覺醒的菩薩。』當我們這樣修習時,我們只是聆聽,與鐘聲為一。


而在書的結尾,我想是為了頭尾呼應。

一行禪師明確建議我們,當我們擁抱孩子、伴侶或親人時,或者是在每一次用餐前,「吸氣呼氣三次」,那麼我們的幸福感將會增加十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用心智的試煉來《跑得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