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藍圖》,作為全世界的賦能者
這是一本以安謀(ARM)為主軸的科技史。
內容涵蓋了英國的電腦科技發展史,甚至是一些歐陸國家的企業(ex:Nokia),這些晶片產業的歷史題材,可以與《晶片戰爭》相輔相成。在1980年代的晶片設計業中,述說著相當精彩的故事,例如:查爾斯‧佩德爾(Charles "Chuck" Peddle)是開發Motorola 6800晶片的首席工程師之一,之後他再帶領7名同事跳槽MOS科技,因為他想開發一款便宜、用途廣泛同時包含消費性電子與工業用的晶片,最後成功開發出MOS 6501及6502。
ARM源起於1980年代的艾康(Acorn)電腦,艾康的創辦人是克里斯‧柯瑞(Chris Curry)與赫曼‧豪瑟(Hermann Hauser),尤其Hauser在後續的ARM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年艾康純粹只是想升級MOS 6502的性能,而在Intel 16位元的80286晶片授權案中又被拒絕,因此內部決定發展一項「A專案」,即艾康RISC機器(Acorn RSIC Machine, ARM) 。
★註: RISC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精簡指令集電腦, 它在80%的時間裡只使用20%的指令, 因此造就「速度快」與「功耗低 」的特性
1983年10月艾康RISC機器計畫正式展開。在沒錢又沒人的條件下,艾康創辦人Hauser曾自嘲說:「我的最大貢獻就是啟動專案。」而後1985年4月第一代ARM晶片便誕生.....;而同時,在蘋果負責開發Lisa及Newton的賴利‧泰斯勒(Larry Tesler)一直有在關注ARM的進展,但他苦於ARM隸屬於艾康電腦,它是蘋果的競爭對手,而無法取得進一步合作關係。最終艾康願意把ARM分拆出去,解決Tesler最大的疑慮。於是,1990年ARM正式獨立。
獨立之初的執行長薩克斯比(Robin Saxby)不招募行銷人員,也不進行新一輪募資,並且將總部設在劍橋郊區的哈維穀倉,盡其所能地讓這團隊變成行程緊湊與密集的「賦權團隊」。其實ARM從1990年代就切入行動通訊,德州儀器大概在1993年將其DSP(數位訊號處理器)晶片推廣至Nokia及Ericsson,當時手機電路系統三大元件有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客製化積體電路(ASIC)及DSP晶片,而Nokia大膽決定將三者整合為基頻(baseband)晶片。德儀也在1993年5月取得ARM授權,但當時德儀與Nokia都發現ARM架構的程式密度(code density)有些問題。所幸,年輕的ARM工程師戴夫‧賈格(Dave Jaggar)提出大膽的建議,把公司既有的ARM架構丟掉,開始創新,而在1994年2月提出一項可行的解決方案,在32位元架構中加入一組新的16位元Thumb指令集,而解決記憶體被大量占用的問題,開發出第七代ARM設計:ARM7 TDMI,這比先前的指令集速度更快、更節能、體積更小,成功為手機制定標準。
到2000年代,ARM與Intel這個巨人競逐行動領域。但是2003至2007年,Intel面對趨勢變動反應實在過慢,由於它在PC跟伺服器CPU的寡占利潤實在太高,完全沒有誘因切入其他小眾市場,甚至把1997年從迪吉多電腦拿到的StrongARM 32位元RISC產品(後來改名為XScale),在2006年賣給Marvell,回頭專注於PC市場.....;Steve Jobs後來也坦言,當年選擇自研晶片,而放棄Intel的原因是:(1)它們動作太慢 (2)我們不想樣樣教會它們而拿去賣給我們的競爭者。
快轉到2017年之後,在客製化晶片的盛行下,ARM繼續與各大科技巨頭一併前行。如同上一段,蘋果早在2008年買下PA Semi半導體公司後,邁向研發晶片之路。再來,亞馬遜於2015年收購Annapurna Labs,開發AWS Graviton晶片,是它們家第一款客製化晶片,因為相較於Intel的x86架構,Graviton晶片的性價比高出許多。接著,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也自行設計麒麟晶片。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T-Head)也已發展出自己的伺服器晶片。2019年,Tesla也透露將開發Dojo晶片,用於訓練全自動駕駛系統(FSD)。這幾年,各大科技巨頭都走向自研晶片,而且全都有一個共通點:ARM。這些公司要不就是取得安謀設計為基石,不然就得取得ARM架構的完整授權。
作者的結語,我非常認同:ARM向世界傳達的理念是,「通力合作」優先於競爭,藉由合作來加快技術發展,當個有效的賦能者與夥伴,就如同台積電賦能給各家無廠半導體;作者也強調,在商場上沒有一蹴可幾的康莊大道,ARM必須採取長期觀點,它們有時候也自己創造出好運氣。目前ARM在資料中心與汽車這兩大領域有光明的前程。
(至於股價目前的估值,那就另當別論了.....)
[後記]
內容涵蓋了英國的電腦科技發展史,甚至是一些歐陸國家的企業(ex:Nokia),這些晶片產業的歷史題材,可以與《晶片戰爭》相輔相成。在1980年代的晶片設計業中,述說著相當精彩的故事,例如:查爾斯‧佩德爾(Charles "Chuck" Peddle)是開發Motorola 6800晶片的首席工程師之一,之後他再帶領7名同事跳槽MOS科技,因為他想開發一款便宜、用途廣泛同時包含消費性電子與工業用的晶片,最後成功開發出MOS 6501及6502。
ARM源起於1980年代的艾康(Acorn)電腦,艾康的創辦人是克里斯‧柯瑞(Chris Curry)與赫曼‧豪瑟(Hermann Hauser),尤其Hauser在後續的ARM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年艾康純粹只是想升級MOS 6502的性能,而在Intel 16位元的80286晶片授權案中又被拒絕,因此內部決定發展一項「A專案」,即艾康RISC機器(Acorn RSIC Machine, ARM) 。
★註: RISC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精簡指令集電腦, 它在80%的時間裡只使用20%的指令, 因此造就「速度快」與「功耗低 」的特性
1983年10月艾康RISC機器計畫正式展開。在沒錢又沒人的條件下,艾康創辦人Hauser曾自嘲說:「我的最大貢獻就是啟動專案。」而後1985年4月第一代ARM晶片便誕生.....;而同時,在蘋果負責開發Lisa及Newton的賴利‧泰斯勒(Larry Tesler)一直有在關注ARM的進展,但他苦於ARM隸屬於艾康電腦,它是蘋果的競爭對手,而無法取得進一步合作關係。最終艾康願意把ARM分拆出去,解決Tesler最大的疑慮。於是,1990年ARM正式獨立。
獨立之初的執行長薩克斯比(Robin Saxby)不招募行銷人員,也不進行新一輪募資,並且將總部設在劍橋郊區的哈維穀倉,盡其所能地讓這團隊變成行程緊湊與密集的「賦權團隊」。其實ARM從1990年代就切入行動通訊,德州儀器大概在1993年將其DSP(數位訊號處理器)晶片推廣至Nokia及Ericsson,當時手機電路系統三大元件有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客製化積體電路(ASIC)及DSP晶片,而Nokia大膽決定將三者整合為基頻(baseband)晶片。德儀也在1993年5月取得ARM授權,但當時德儀與Nokia都發現ARM架構的程式密度(code density)有些問題。所幸,年輕的ARM工程師戴夫‧賈格(Dave Jaggar)提出大膽的建議,把公司既有的ARM架構丟掉,開始創新,而在1994年2月提出一項可行的解決方案,在32位元架構中加入一組新的16位元Thumb指令集,而解決記憶體被大量占用的問題,開發出第七代ARM設計:ARM7 TDMI,這比先前的指令集速度更快、更節能、體積更小,成功為手機制定標準。
到2000年代,ARM與Intel這個巨人競逐行動領域。但是2003至2007年,Intel面對趨勢變動反應實在過慢,由於它在PC跟伺服器CPU的寡占利潤實在太高,完全沒有誘因切入其他小眾市場,甚至把1997年從迪吉多電腦拿到的StrongARM 32位元RISC產品(後來改名為XScale),在2006年賣給Marvell,回頭專注於PC市場.....;Steve Jobs後來也坦言,當年選擇自研晶片,而放棄Intel的原因是:(1)它們動作太慢 (2)我們不想樣樣教會它們而拿去賣給我們的競爭者。
快轉到2017年之後,在客製化晶片的盛行下,ARM繼續與各大科技巨頭一併前行。如同上一段,蘋果早在2008年買下PA Semi半導體公司後,邁向研發晶片之路。再來,亞馬遜於2015年收購Annapurna Labs,開發AWS Graviton晶片,是它們家第一款客製化晶片,因為相較於Intel的x86架構,Graviton晶片的性價比高出許多。接著,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也自行設計麒麟晶片。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T-Head)也已發展出自己的伺服器晶片。2019年,Tesla也透露將開發Dojo晶片,用於訓練全自動駕駛系統(FSD)。這幾年,各大科技巨頭都走向自研晶片,而且全都有一個共通點:ARM。這些公司要不就是取得安謀設計為基石,不然就得取得ARM架構的完整授權。
作者的結語,我非常認同:ARM向世界傳達的理念是,「通力合作」優先於競爭,藉由合作來加快技術發展,當個有效的賦能者與夥伴,就如同台積電賦能給各家無廠半導體;作者也強調,在商場上沒有一蹴可幾的康莊大道,ARM必須採取長期觀點,它們有時候也自己創造出好運氣。目前ARM在資料中心與汽車這兩大領域有光明的前程。
(至於股價目前的估值,那就另當別論了.....)
[後記]
這本書相當精采,如果有一些科技史的基礎讀起來可能更有共鳴。還有一些軼聞小故事,例如:Wintel(微軟&Intel)當年如何崛起、李國鼎曾向矽谷之父-腓特烈‧特曼(Frederick Terman)請益、南亞科當年是從日本沖電氣工業與IBM取得技術授權、蘋果與ARM當年的持股姻緣以及蘋果得以變現來續命、ARM在2016年為何願意被軟銀收購下市、2020年夏季孫正義又如何接洽老黃來接手ARM、老黃當年與昇陽電腦的二位客戶一起創辦NV、博通及艾斯摩爾二間企業的故事片段。
另也引爆新一波書單,先分享如下:
《惠普風範》– David Packard,作者是腓特烈‧特曼的學生,他們倆如何被鼓勵去創業。
《賈伯斯傳》– Walter Isaacson,沒有什麼好補充的。
《創建之道》– Tony Fadell,作者當年領軍開發iPod;於2022年底加入ARM董事會。
《絕望者之歌》– J. D. Vance,作者為目前的美國副總統,現年40歲.....
另也引爆新一波書單,先分享如下:
《惠普風範》– David Packard,作者是腓特烈‧特曼的學生,他們倆如何被鼓勵去創業。
《賈伯斯傳》– Walter Isaacson,沒有什麼好補充的。
《創建之道》– Tony Fadell,作者當年領軍開發iPod;於2022年底加入ARM董事會。
《絕望者之歌》– J. D. Vance,作者為目前的美國副總統,現年40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