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我想念我自己》;我以前獨立自主,充滿自信

本書是一部以「阿茲海默症患者」作為 第一人稱視角 的小說。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是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在她28歲時,她祖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她的另一本著作是《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REMEMBER: The Science of Memory and the Art of Forgetting )。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我的母親同樣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她身上經檢測確定帶有兩個ApoE(Apolipoprotein E, 戴脂蛋白E)基因,且都是ε4型態的等位基因(Alleles),隱含我身上必定有一個ApoE ε4;《終結阿茲海默症》的作者戴爾‧布萊迪森(Dale Bredesen)醫生指出,1個ApoE ε4使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至30%,2個ApoE ε4則增加到50%~90%;相較之下,一般人罹患的風險大約只有9%左右。 我想試著了解母親眼中所看待的世界。她是否絕望?還是失落?缺乏安全感?她能感受到自己的認知每況愈下嗎?此神經退化性疾病將使她失去對日常生活的掌控、自主性,恐怕也限縮了她自己的未來。 或許透過學習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知識,能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去支持患者去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本書的主旨 本書是作者追尋「 同理心 」的旅程。 在祖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她身為家族內的神經科學家,盡一切努力去瞭解這個疾病。包括解剖學、臨床表現及分子神經生物學,更閱讀了疾病的管理與照護。然而卻發現始終缺乏一個觀點,那就是: 『 罹患阿茲海默症有什麼樣的感受? 』 作者說此書絕對超越了個人的探索之旅。在她撰寫此書的兩年前,她的祖母過世。她多希望當時就能知道她寫作時所理解的事。而今,她將這支火炬傳遞給所有讀者。 劇情簡介 主角是愛麗絲‧赫蘭,被設定為一位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終身教授暨語言學家,卻於50歲被診斷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丈夫約翰同樣在哈佛,是一位癌症分子生物學家;大女兒安娜,是一位律師;兒子湯姆,在念醫學院;小女兒麗蒂亞,準備當一名演員。 這本小說鉅細靡遺地描繪愛麗絲的病程變化,包含:空間感知能力的退化、搞不清楚狀況而夜間遊蕩、產生幻覺和幻聽並且當真、語言能力的退化等。更精彩地呈現家庭間的關係與情感上糾結的變化。 節錄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或情節,並附上我自己的短評與反思: 1.患者不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地方她們都認得,但大腦就是無法指...

《破解基因碼的人》,刻劃CRISPR-Cas9基因編輯

這是一本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珍妮佛‧道納(Jennifer Doudna) – 作為主軸的探索故事。 作者是美國最頂尖的記者,也是一流的編輯 –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他曾擔任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執行長、CNN主席兼執行長和《時代雜誌》的編輯,著名的作品包括:《賈伯斯傳》、《達文西傳》及《馬斯克傳》等暢銷傳記,尚有《創新者們: 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 ★註1: 亞斯本研究院是設立在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旨在提高領導力,以宣揚領導與良好公共政策作為宗旨;鼓勵企業的領導者們透過互相交流與合作,做出跨領域的創新來產生互利。Netflix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也曾參加過該組織的活動。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去年閱讀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基因: 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書中後半段有簡單提及珍妮佛‧道納與埃瑪紐埃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的故事,她們倆於2012年透過細菌的自我防衛系統,讓基因的突變並非隨機出現,重點是這個基因的剪切或修剪是可以進一步被人為操控的 – 也就是「基因編輯」(Gene Editing)。 雖然作者不是同一人,但在我心中,《破解基因碼的人》( The Code Breaker: Jennifer Doudna, Gene Edit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可以視為《基因: 人類最親密的歷史》這本的續集。 本書的主旨 作者艾薩克森說,『 享受釐清一件事的喜悦 』,秉持著 好奇心 向前探索,正是本書的目的。 他說當「 我們 」瞭解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過程中在心裏總會湧現一股喜悅,尤其當我們要瞭解的對象是「 自己 」時,此時喜悅更甚!他說道納非常享受這樣的喜悅,而我們讀者也能透過閱讀這本書同樣地樂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艾薩克森想要傳達 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 我們應該跟著好奇心向前探索,而非為了實用價值去追尋某些特定目的;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有時候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不經意地為後續的「 創新 」開啟門窗。 什麼是CRISPR? CRISPR這個縮寫的意思是,「常間...

《零規則》;Netflix–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

本書是Netflix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艾琳‧梅爾(Erin Meyer)共同合作,帶領讀者一窺Netflix的企業文化 – 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 No Rules Rules )。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在《閃電擴張》中,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形容Netflix一路上接受挑戰,從郵寄DVD到串流、再從買版權播放到內部原創影片內容,成功攀越多條陡峭的學習曲線,最終擊敗了當年的巨擘百視達與近幾年那一干傳統的好萊塢製片廠。 2000年時,海斯汀曾登門百視達,毛遂自薦開價五千萬美元被收購,但遭百視達拒絕;如今,它是全球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市值突破五千億美元(截至2025年5月底)。 海斯汀這位領導者怎麼辦到的? 本書的主旨 Netflix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people over process)、創新勝過效率,而且公司規定很少。 當年百視達擁有品牌、財力及資源,當然也有願景,當人們問海斯汀為何最後卻是Netflix勝出?他回答:「Netflix不同的是, 我們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因此能彈性地因應周遭機會及環境的變遷,包括訂閱戶需求的改變,來持續不斷地成長與適應。事後回顧,Netflix說他們的北極星,是建立一家能 快速適應 的公司。 Netflix企業文化其實創造了一種「 自由與責任 」( Freedom & Responsibility )的風氣。最棒的是,培養這種風氣後,將自然而然地出現正向循環,例如能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來累積人才密度,如此又能進一步來鬆綁公司規定。而要建立容許這類自由度的基礎,必須先強化兩項條件: 累積人才密度 與 倡行誠實敢言 ;當前述兩條件到位後,接著可以: 減少控制 。 ------------------------------------------------------------------------------------- 全書以九個篇章來闡述這三大步驟是如何執行,又再細分為三個循環,如此發展下去,一家公司的效率與創新都將達到頂尖的程度。     第一循環:累積人才密度→鼓勵誠實敢言→開始放鬆控制     第二循環:強化人才密度→增進誠實敢言→放鬆更多控制     第三循環:人才密度最大化→誠實敢言最大化→去除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