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之歌》;我們應當試著「認識自己」
這本書是關於細胞的故事。 它想要以生命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單位 – 細胞,來理解生命。 書中的人物想要藉由瞭解細胞的結構、生理、行為及其與周圍細胞的相互作用來瞭解生命。 作者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一位印度裔的腫瘤科學家。 他的首部曲 – 《萬病之王》 是一部關於癌症的編年史,想要追尋一件事: 『 我們可能在未來看到癌症的終局?永遠根絕它嗎? 』 而在他的二部曲 – 《基因》 談的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則是想回答糾結於作者家族內的遺傳精神病史問題,進而激發出想瞭解生命的密碼, 『究竟是遺傳還是後天環境? 』而其中又有多少比例是「先天」?有多少屬於「後天」? 《細胞之歌》談的是自主的生命單位 – 組織、器官及器官系統 – 他們如何合作,來達到我們的生理功能:免疫、生殖、知覺、認知、修復與再生的故事。而反過來,這本書也是講述在細胞功能失調,使我們的身體由細胞生理變為細胞病理 – 細胞的功能障礙 導致身體功能失常的一段故事。 本書細分為六部: 第一部 發現 這本書的主旨是想瞭解細胞病理如何導致身體功能的失常,因此從細胞病理學之父的魏修(Rudolf Virchow)開始說起,魏修還是醫學院學生時曾說:「 真正的知識是明白自己的無知。 」之後他深入研究病理學的歷史,如果這個領域不存在,那麼他就自己開始從頭打造;故事再從17世紀晚期來回顧細胞是如何被發現的,由虎克(Robert Hooke)透過顯微鏡在標本中看到細胞壁,雖然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細胞,但將其取名為細胞(cells, 來自拉丁文cella, 意思是小房間),而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則是將水滴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赫然發現裡頭有許多不停游動的微小生物。 接著,許萊登(Matthias Schleiden)與許旺(Theodor Schwann)倆人整理了前輩們對細胞的研究成果,提出厚顏大膽的觀點 – 細胞學說的頭兩個原則: (1)所有生物體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所組成 (2)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組織的基本單位 最後,魏修集大成而總結出:「細胞來自細胞。」並指出除非透過直接的繼承,否則就沒有生命。他開始疑惑:細胞功能障礙是不是導致身體功能失調的原因?會不會所有的病理學都是細胞病理學? 因此魏修再新增三條更重要的原則: (3)所有細胞都來自其他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