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細胞之歌》;我們應當試著「認識自己」

這本書是關於細胞的故事。 它想要以生命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單位 – 細胞,來理解生命。 書中的人物想要藉由瞭解細胞的結構、生理、行為及其與周圍細胞的相互作用來瞭解生命。 作者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一位印度裔的腫瘤科學家。 他的首部曲 – 《萬病之王》 是一部關於癌症的編年史,想要追尋一件事: 『 我們可能在未來看到癌症的終局?永遠根絕它嗎? 』 而在他的二部曲 – 《基因》 談的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則是想回答糾結於作者家族內的遺傳精神病史問題,進而激發出想瞭解生命的密碼, 『究竟是遺傳還是後天環境? 』而其中又有多少比例是「先天」?有多少屬於「後天」? 《細胞之歌》談的是自主的生命單位 – 組織、器官及器官系統 – 他們如何合作,來達到我們的生理功能:免疫、生殖、知覺、認知、修復與再生的故事。而反過來,這本書也是講述在細胞功能失調,使我們的身體由細胞生理變為細胞病理 – 細胞的功能障礙 導致身體功能失常的一段故事。 本書細分為六部: 第一部 發現 這本書的主旨是想瞭解細胞病理如何導致身體功能的失常,因此從細胞病理學之父的魏修(Rudolf Virchow)開始說起,魏修還是醫學院學生時曾說:「 真正的知識是明白自己的無知。 」之後他深入研究病理學的歷史,如果這個領域不存在,那麼他就自己開始從頭打造;故事再從17世紀晚期來回顧細胞是如何被發現的,由虎克(Robert Hooke)透過顯微鏡在標本中看到細胞壁,雖然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細胞,但將其取名為細胞(cells, 來自拉丁文cella, 意思是小房間),而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則是將水滴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赫然發現裡頭有許多不停游動的微小生物。 接著,許萊登(Matthias Schleiden)與許旺(Theodor Schwann)倆人整理了前輩們對細胞的研究成果,提出厚顏大膽的觀點 – 細胞學說的頭兩個原則:   (1)所有生物體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所組成   (2)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組織的基本單位 最後,魏修集大成而總結出:「細胞來自細胞。」並指出除非透過直接的繼承,否則就沒有生命。他開始疑惑:細胞功能障礙是不是導致身體功能失調的原因?會不會所有的病理學都是細胞病理學? 因此魏修再新增三條更重要的原則:   (3)所有細胞都來自其他細胞  ...

《Coach Wooden and me》,一段橫跨50年的友誼

中文書名 – 《籃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這本書透過接近70歲的成熟智慧,訴說著一段橫跨50年友誼的真諦。 是關於前NBA球員 – 天勾賈霸與他大學時代的籃球教練 – 約翰‧伍登的情誼。 作者天勾賈霸於2016年獲頒總統自由勳章時,現場他追憶起伍登教練13年前也曾站在同一個位置,領同一個獎章,賈霸領獎時真切地希望伍登教練也能坐在觀眾席上。所以,在他走過伍登教練過世後的7年光陰後(伍登於2010年過世),回頭俯瞰這一切的意義,才能衡量伍登教練對他自己和其他人帶來的衝擊到底有多大。這是本書的源起。 簡單分享書中提到的三段小故事與啟發: 一、 永遠不應專注在結果上,而應該專注在活動或過程本身 這是伍登教練給眾人最重要的一課。 伍登曾當過英語老師,因此很喜歡引用經典的詩詞或名言,在這門課中他引用的詩句是:     在上帝的墊腳凳前     可憐的靈魂跪下低頭懺悔     「我失敗了,」他哀嚎。     上帝說:「 你已盡力,那就是成功。 」 所以伍登教練的籃球哲學不會老想著贏球。 這是為何他不愛看運動電影的原因,劇情常常是被看扁的運動員或隊伍歷經艱辛,終於學會了勝利不代表一切後,但結局仍是安排他們贏得比賽。如此一來,伍登認為讓黑馬贏得比賽其實傳遞了錯誤的訊息給人們。 伍登的重點是:     『 生命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成功。 旅途已是獎賞,而不是最後抵達的終點。』 在某一次的訓練,他耐心地向隊伍中年輕的球員解釋:「勝利是下苦功的副產品。」 接著說:「我們的目標是努力下苦功,當你下苦功到一定程度後,屆時你 心中滿是平靜 。接下來,勝利通常是自然、難以避免的事。」 二、 有些事情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永遠不會停止 其實賈霸在年輕時就很關注種族議題,他大學來到UCLA不是為了逃離全美當年的種族鴻溝,好讓自己安心打球;他的目的是為了 多瞭解自己 ,尋找自己的聲音或是某一種信念,弄清楚他可以如何出一份力量。他甚至跟拳王阿里成為朋友,關於越戰,他們當年也早就注意到一件事:「越戰初期,負擔得起上大學的年輕人均可免役,剩下的窮小孩 – 大部分是黑人小孩 – 便被逼上戰場。」所以當時賈霸支持阿里拒絕為越戰入伍。 而某次與伍登教練的聊天,伍登又再次引用某一首詩,大意是說:     『 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年輕英國士兵,在南非打波爾戰爭。之前他從未離開過家,      而他被殺了,被扔到一...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這本書在談染色體的保護套– 端粒(telomere) 。 端粒的損耗顯然是最早啟動老化過程的關鍵,而此損耗不只能避免,甚至可以逆轉! 端粒 端粒,位在染色體末端,是由簡單重複、非編碼的DNA序列所組成(ex:ATCG組合成的GGG區段),它就像是染色體的保護套;可以將端粒想像為鞋帶尖端塑膠箍的保護結構。 端粒酶 端粒酶,則是使端粒復元的酵素;但是端粒酶過多時,反而會使細胞分裂失控,容易罹患腦腫瘤、黑色素瘤及某些癌症等。 作者是分子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她早在1975年就發現端粒,並在2009年拿到諾貝爾生醫獎。這本書是Blackburn與研究壓力、老化與病態肥胖的健康心理學家-伊麗莎‧艾波(Elissa Epel)合撰。論述五大因子影響我們的細胞老化與端粒健康,分別是:思維與壓力、運動、睡眠、飲食及外在世界(人際關係&社區環境)。 兩人都不是醫生或是自然醫學專家,但卻與功能醫學不謀而合,提倡減壓、運動、睡眠、飲食與排毒, 能積極影響端粒的長短 , 調控細胞老化的速度 。 影響端粒的五大因子: 一、思維與壓力 作者提到,照顧重病的家人,他們是遭受慢性壓力最嚴重的一群人,此將耗損端粒;人類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會自動做出反應,一類是威脅反應(threat response),不利端粒健康,另一類是挑戰反應(challenge response),為正面的壓力。威脅反應會使血管收縮,也會使流向腦部的血液變少,且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使血糖升高),此時迷走神經活動也變少。 作者提供經實證有效的減壓技巧來維護端粒健康: 禪修或冥想 – 可使人的端粒酶增加,且只有曾參加過靜修營或經常靜坐的人,才能顯現此效應,也就是細胞衰老的速度會比較慢,這是經過她們科學實驗的!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的 正念減壓法 – 另一個經實證顯示「減壓」有助於對抗細胞老化。 瑜珈 – 書中提到UCLA做的研究,以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者為研究對象,這些照護者中多數有輕微的憂鬱症狀,研究顯示讓照護者開始做克利亞(Kriya)瑜珈,每天20分鐘為期兩個月後,其端粒酶比對照組增加了43%。 氣功 – 它也強調呼吸,結合姿勢與意念,可以想像為一種動態冥想。所謂的得氣,就是因為放鬆反應,副交感神經啟動、血管擴張,能讓指尖有一股電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