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作者李連杰。他在1982年主演首部電影《少林寺》一舉成名,1998年皈依藏傳佛教,2023年六十歲時,思考二十五年來佛法修持的心路,追尋超越生死的自在境界,而出版本書。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去年在超市結帳時,我偶然拿起法鼓山的一本智慧叢書小冊本,從那一刻開始,我對佛學以及禪宗產生了初步的好奇與探索。 甚至讓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選擇修習佛法?他們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還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得承受一定的苦難,而渴望解脫?這回就來拜讀李連杰與佛法結緣的二十五年回憶錄 –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本書的主旨 旨在引導讀者明白世事的 相對 與 究竟 ,從而學會 接受無常 ,讓思惟更加廣闊,使心境益發自在。 「心」與「心性」 李連杰在學佛多年後,才真正體會到:要將「心」與「心性」區分清楚,這是佛學中極具啟發性的關鍵。 ■「心」:屬二元相對概念,也是造作的。它是我們用來去感知、判斷、分別這個世界的主體。 ■「心性」:則是超越概念的,是無造作的,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一種純然的本性,也就是所謂的「覺知」。 佛法所說的「放下」,其實就是放下那個不停造作、執著的「心」;而佛法所談的「當下」,指的正是回到心的本性 –「心性」,亦即純粹的覺知。 當釐清「心」與「心性」後,修行的進境就完全不同。無論是在禪修、打坐,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體驗「放下心」,並安住於「心性」當中。 房子裡住著一隻瘋猴子 作者引用了一則藏傳佛教的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棟房子,五官 –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 就像此房子的門窗。 而這棟房子裡,住著一隻瘋猴子 – 牠就是我們的「心」。 牠精力旺盛、坐不住,總是東奔西竄,不斷想從不同的門窗出入,一刻不得閒。時而慫恿你胡亂吃東西、時而讓你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滑手機。 然而,在這隻瘋猴子背後,其實還存在著一個清明寧靜的主人 – 心性,也就是前文談的「覺知」。當覺知被喚醒時,瘋猴子就會安分一些。 禪修的訓練,正是透過平靜與專注的力量,慢慢收斂感官的紛亂,讓瘋猴子逐漸安定,並讓覺知重新掌握主導權。 當我用心理學或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瘋猴子像是我們的「原始腦」,它衝動、靠本能反應;而心性或覺知則比較像是「新皮質腦」,它具高階認知功能、自我覺察。 無常 2004年,李連杰在馬爾地夫親身經歷南亞大海嘯,深刻體會到:無常說到就到,人的生死如此脆弱,往往就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