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作者李連杰。他在1982年主演首部電影《少林寺》一舉成名,1998年皈依藏傳佛教,2023年六十歲時,思考二十五年來佛法修持的心路,追尋超越生死的自在境界,而出版本書。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去年在超市結帳時,我偶然拿起法鼓山的一本智慧叢書小冊本,從那一刻開始,我對佛學以及禪宗產生了初步的好奇與探索。

甚至讓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選擇修習佛法?他們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還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得承受一定的苦難,而渴望解脫?這回就來拜讀李連杰與佛法結緣的二十五年回憶錄 –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本書的主旨

旨在引導讀者明白世事的相對究竟,從而學會接受無常,讓思惟更加廣闊,使心境益發自在。


「心」與「心性」

李連杰在學佛多年後,才真正體會到:要將「心」與「心性」區分清楚,這是佛學中極具啟發性的關鍵。

■「心」:屬二元相對概念,也是造作的。它是我們用來去感知、判斷、分別這個世界的主體。
■「心性」:則是超越概念的,是無造作的,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一種純然的本性,也就是所謂的「覺知」。

佛法所說的「放下」,其實就是放下那個不停造作、執著的「心」;而佛法所談的「當下」,指的正是回到心的本性 –「心性」,亦即純粹的覺知。

當釐清「心」與「心性」後,修行的進境就完全不同。無論是在禪修、打坐,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體驗「放下心」,並安住於「心性」當中。


房子裡住著一隻瘋猴子

作者引用了一則藏傳佛教的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棟房子,五官 –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 就像此房子的門窗。

而這棟房子裡,住著一隻瘋猴子 – 牠就是我們的「心」。

牠精力旺盛、坐不住,總是東奔西竄,不斷想從不同的門窗出入,一刻不得閒。時而慫恿你胡亂吃東西、時而讓你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滑手機。

然而,在這隻瘋猴子背後,其實還存在著一個清明寧靜的主人 – 心性,也就是前文談的「覺知」。當覺知被喚醒時,瘋猴子就會安分一些。

禪修的訓練,正是透過平靜與專注的力量,慢慢收斂感官的紛亂,讓瘋猴子逐漸安定,並讓覺知重新掌握主導權。

當我用心理學或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瘋猴子像是我們的「原始腦」,它衝動、靠本能反應;而心性或覺知則比較像是「新皮質腦」,它具高階認知功能、自我覺察。


無常

2004年,李連杰在馬爾地夫親身經歷南亞大海嘯,深刻體會到:無常說到就到,人的生死如此脆弱,往往就在呼吸之間。

隨著人生閱歷的累積,他更明白 – 人生總有起伏,凡事皆有順逆。世事的真相就是無常,當我們越能理解這一點,就越能減輕煩惱與痛苦。

人們在面對親友的離世時,常感到強烈的「surprise」(驚異)。這種震驚其實源於「無常」的剝奪感:一旦人事物的發展脫離我們預期認知的軌道時,遂感到沮喪、失落與無助。這,正是無常所帶來的痛苦。


結語

1997年,李連杰因母親離世而開始學佛;到2004年,他確定佛法將是自己一生的志業。也是那一年,他遭遇南亞大海嘯、拍戲摔傷,以及赴青海求佛發生嚴重的高山症 – 一連串生死交關的考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而提醒自己行善須及時。於是,他將佛法的核心根本 –「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 化為實踐,投身公益。

書中他不斷分享習佛的心路歷程,並指出: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自心的投影,正所謂佛法的概念 –「萬法為心造」。我們所有痛苦的感受,其實源於執著,且都是自己放大的。一旦只看到痛苦,將忽略周遭的美好。其實境界隨時可轉,端看我們的「心」如何安放。

最後,李連杰祈願:即使是沒有信仰的朋友,也能看見世事的兩面,使思惟更加寬廣;一旦明白了事物的兩面,就能逐漸訓練自己去接受,原來另一面其實也是「正常」的整體。


最後,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這本書適合正在尋找人生意義、對無常感到困惑,或在功成名就後依然覺得心靈空虛的人。它不僅是李連杰二十五年的修行回憶錄,更是一本帶領我們面對生死、探索心性的靈性指引。

正如作者所說:「我一定要超越生死。」這並非口號,而是一種願心 – 提醒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無常,唯有學習放下,才能自在地活在當下。


[後記]

在李連杰學佛的過程中,他並不覺得持戒是一種辛苦。反而這樣說:

  『一旦喜歡一件事,做起來就不覺得苦,又知道這件事所帶來的利益,心裡更加輕鬆自在。』

相較於經文裡的高深義理,反倒是這句樸實的話語,讓我如醍醐灌頂。當你真正喜歡上一件事,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與熱情,在別人眼中,或許那是工作、是吃苦;但對你而言,卻是樂此不疲,一種「心流」的投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馬斯克傳》,就交給瘋狂的人來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