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啟蒙時代》,與AI共舞,才能放大人性價值
本書由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與GPT-4共同撰寫。形式是一場人機對話。
霍夫曼身為OpenAI的初始創辦人,他站在AI技術的最前線,決定與GPT-4共同寫書,探討AI將如何改變與形塑我們人類的未來,包括知識學習、藝術創作、職涯與工作轉型等重大領域。他自承本書是一次非正式的探索與發現之旅,而且時效性恐怕會很短。
關於霍夫曼是誰?詳見《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本書的主旨
霍夫曼提醒我們:AI應被視為強大的工具,而非真相或智慧的最終來源。
它固然能處理繁瑣任務、蒐集資訊並激發靈感,但同時也容易出錯,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警惕,用批判與判斷力來駕馭它。
★註: 目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泛指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而將知識、意識或理解與「LLM」畫上等號並非完全準確,霍夫曼提醒我們僅只是將GPT稍微擬人化罷了。
教育改革
人們出於恐懼或擔憂的心理,認為AI的出現會成為學生們作弊的手段。但其實我們應該向學生們展示如何利用新科技,讓教學方法轉而強調主動與體驗式學習。
霍夫曼也認同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的觀點,認為人類可透過以下方式與AI共同成長:
1.專注於提出最好的問題 (此需要好奇心、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
2.學習那些無法從深度學習網絡的訓練資料庫中獲得的見解與技能 (這必須持續探索、嘗試與發掘)
3.將見解轉化成具體行動 (則需要運用判斷力、溝通力與領導力)
最後作者請GPT-4總結:「我不能取代教育的人性元素,例如:同理心、動機、社會化。」因此教師們應把AI當成補充教材,而不是替代品,且教師的角色將轉向引導或啟發學生。
從智人到技人
霍夫曼自稱是一位「科技人文主義者」。他認為「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最核心的特質。
他將時間軸拉回至320萬年前的露西(實際上屬阿法南方古猿),探討早期工具使用與人類演化的關係。若我們將露西視為人類的一支,等於是重新改寫人類這個物種的定義 – 即我們更看重是否能夠善用工具,而非大腦容量。
霍夫曼認為,真正有趣之處並非工具日益精密,而是「使用工具」這個行為本身,能夠持續刺激並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進而增強思考與運算的深度。我認為這呼應了人類獨特的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 – 我們是少數能終生學習、持續進化的物種。
因此,對人類而言,也許更精準的名稱不是「智人」(Homo sapiens),而應該是「技人」(Homo techne)。
結語
『忽視AI,就像在2004年錯過社群媒體,或在2007年低估智慧型手機。愈早掌握 AI 工具的人,愈能在未來收穫豐厚回報。』這是霍夫曼在〈職涯轉型〉的篇章所下的楔子。
AI的優勢在於能快速蒐集資訊、保持持續地專注,並將日常營運流程自動化、精簡化。我們應當把它視為強大的新工具,用來激發思考、開創新的學習迴路與創作靈感;然而,也必須以批判及反思的態度檢驗它的產出與侷限,把真正高階的思考與創造力留在人類手中。
在〈穿越時空的對談〉的篇章中,霍夫曼請GPT-4以圖靈(Alan Turing)的口吻,回答「科學與AI的對話」:『我的科學對話是基於觀察、試驗與推理,AI的回應則是基於資料、演算與可能性;我的科學對話目的是發現與證明真相,AI的回應目的是模擬與模仿人類。』
是的。當今的AI缺乏生命、意識、自由與動機等本質要素,它依然不具備「人性」。然而,若我們能善用AI減少挫敗感、提升生活掌控度,就能將時間釋放出來,投入真正熱愛與更有意義的活動。屆時,AI與科技將不是削弱,而是擴大我們的人性。
而我相信,這正是我們應該擁抱AI的理由。
最後,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如果你對於AI將取代人類這件事感到焦慮或抱持被動消極的態度,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創意工作者,那麼你更應該察覺到AI帶來的機會與威脅;你將從本書看到AI如何成為靈感或創意泉源的共同創造者。
霍夫曼身為OpenAI的初始創辦人,他站在AI技術的最前線,決定與GPT-4共同寫書,探討AI將如何改變與形塑我們人類的未來,包括知識學習、藝術創作、職涯與工作轉型等重大領域。他自承本書是一次非正式的探索與發現之旅,而且時效性恐怕會很短。
關於霍夫曼是誰?詳見《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本書的主旨
霍夫曼提醒我們:AI應被視為強大的工具,而非真相或智慧的最終來源。
它固然能處理繁瑣任務、蒐集資訊並激發靈感,但同時也容易出錯,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警惕,用批判與判斷力來駕馭它。
★註: 目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泛指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而將知識、意識或理解與「LLM」畫上等號並非完全準確,霍夫曼提醒我們僅只是將GPT稍微擬人化罷了。
教育改革
人們出於恐懼或擔憂的心理,認為AI的出現會成為學生們作弊的手段。但其實我們應該向學生們展示如何利用新科技,讓教學方法轉而強調主動與體驗式學習。
霍夫曼也認同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的觀點,認為人類可透過以下方式與AI共同成長:
1.專注於提出最好的問題 (此需要好奇心、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
2.學習那些無法從深度學習網絡的訓練資料庫中獲得的見解與技能 (這必須持續探索、嘗試與發掘)
3.將見解轉化成具體行動 (則需要運用判斷力、溝通力與領導力)
最後作者請GPT-4總結:「我不能取代教育的人性元素,例如:同理心、動機、社會化。」因此教師們應把AI當成補充教材,而不是替代品,且教師的角色將轉向引導或啟發學生。
從智人到技人
霍夫曼自稱是一位「科技人文主義者」。他認為「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最核心的特質。
他將時間軸拉回至320萬年前的露西(實際上屬阿法南方古猿),探討早期工具使用與人類演化的關係。若我們將露西視為人類的一支,等於是重新改寫人類這個物種的定義 – 即我們更看重是否能夠善用工具,而非大腦容量。
霍夫曼認為,真正有趣之處並非工具日益精密,而是「使用工具」這個行為本身,能夠持續刺激並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進而增強思考與運算的深度。我認為這呼應了人類獨特的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 – 我們是少數能終生學習、持續進化的物種。
因此,對人類而言,也許更精準的名稱不是「智人」(Homo sapiens),而應該是「技人」(Homo techne)。
結語
『忽視AI,就像在2004年錯過社群媒體,或在2007年低估智慧型手機。愈早掌握 AI 工具的人,愈能在未來收穫豐厚回報。』這是霍夫曼在〈職涯轉型〉的篇章所下的楔子。
AI的優勢在於能快速蒐集資訊、保持持續地專注,並將日常營運流程自動化、精簡化。我們應當把它視為強大的新工具,用來激發思考、開創新的學習迴路與創作靈感;然而,也必須以批判及反思的態度檢驗它的產出與侷限,把真正高階的思考與創造力留在人類手中。
在〈穿越時空的對談〉的篇章中,霍夫曼請GPT-4以圖靈(Alan Turing)的口吻,回答「科學與AI的對話」:『我的科學對話是基於觀察、試驗與推理,AI的回應則是基於資料、演算與可能性;我的科學對話目的是發現與證明真相,AI的回應目的是模擬與模仿人類。』
是的。當今的AI缺乏生命、意識、自由與動機等本質要素,它依然不具備「人性」。然而,若我們能善用AI減少挫敗感、提升生活掌控度,就能將時間釋放出來,投入真正熱愛與更有意義的活動。屆時,AI與科技將不是削弱,而是擴大我們的人性。
而我相信,這正是我們應該擁抱AI的理由。
最後,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如果你對於AI將取代人類這件事感到焦慮或抱持被動消極的態度,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創意工作者,那麼你更應該察覺到AI帶來的機會與威脅;你將從本書看到AI如何成為靈感或創意泉源的共同創造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