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終結阿茲海默症》,逆轉認知退化(ReCODE)

這份摘要與心得,獻給那些帶有 ApoE ε4 基因,或早衰基因(presenilin 1or2, PS1或PS2)的親友們。 願這場疾病能在我們這一代畫下句點 —   讓被此疾病詛咒的祖先們得以安息,   讓後代子孫不再承受記憶崩塌的苦難。 本書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與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曾於加州大學舊金山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專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機制研究。 ★註: 布魯希納於1997年因發現「狂牛症的普利昂蛋白(prion)」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在我探索功能醫學的早期階段,從Coach Denys的部落格得知它的存在。當時令我震撼的是,布萊迪森醫生將「 改變生活方式 」作為治療的核心,主張透過飲食、營養素補充、荷爾蒙平衡、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等多重干預,能夠翻轉慢性疾病的根源,讓身體回復到最佳的運作狀態。 本書的主旨 阿茲海默症並非無法避免的命運 – 它是 可以預防 ,甚至 可以逆轉的 。 作者自2014年發表ReCODE療程(意指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即「 逆轉認知退化 」)以來,便持續推廣此一觀點。 治療絕不是靠單一藥物 布萊迪森醫生指出,大腦退化並不是由「單一毒素或基因突變」所造成,而是多重生理失衡的結果,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   1.胰島素阻抗   2.慢性發炎與感染   3.營養與荷爾蒙不足   4.暴露於各類毒素下   5.突觸的消失或功能失調(即神經連結的退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 – 沒有任何單一藥物 能讓大腦恢復健康,更不可能單靠一種藥物去逆轉已發展為阿茲海默症的大腦。布萊迪森醫生透過多年的科學研究,於本書揭示多達36項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形成的關鍵因子,這些因素會進一步決定「 類澱粉蛋白前驅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是走向保護神經元的路,還是導向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 阿茲海默症的真相 為何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 我最初是在《超級大腦飲食計劃》中看到「第三型...

《彼得‧提爾》,一位逆向賭注者

本書揭露了矽谷創投天王 – 彼得‧提爾(Peter Thiel) – 的真實樣貌。 他是Confinity(PayPal前身)的創辦人、Palantir的共同創辦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資者、也曾注資過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他也是祖克柏尊敬卻也警剔的導師。可能也是矽谷中最難以歸類的一號人物。 作者 馬克斯‧查夫金(Max Chafkin),現任《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題編輯與首席科技產業記者。本書結合他長期的採訪、敏銳又冷靜的筆觸,揭示提爾如何從創業家演變成權力掮客的過程。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當年,PayPal是由X.con與Confinity兩派人馬合併而成。2002年該公司上市不久,即被eBay以15億美元收購;若想瞭解代表X.con陣營的馬斯克,可以參見 《馬斯克傳》,就交給瘋狂的人來改變世界 。 ★註: 如今的PayPal (代碼: PYPL US)是在2015年自eBay再度分拆上市,目前市值約600億美元。 而今天,則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代表Confinity的一位共同創辦人 – 彼得‧提爾。他如何從矽谷崛起,將權力觸角一路延伸到白宮?又為何會成為川普陣營的支持者以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支持者之一。 本書的主旨 主旨在於揭示彼得‧提爾這位「逆向者」如何以反主流的思維與策略,在矽谷的資本與權力遊戲中開闢出獨特的路徑。無論在個性或職涯選擇上,提爾總是與趨勢對作,正如書名所示 – The Contrarian : Peter Thiel and Silicon Valley’s Pursuit of Power。 模仿創投家,投資那些極客(Geek) 1990年代初期,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創建了早期網頁瀏覽器 – 馬賽克(Mosaic),隨後成立網景(Netscape),並在1995年成功上市。安德里森的淨資產瞬間飆升至5,800萬美元,年僅24歲便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然而,相較這位年輕的技術人才,真正發家致富的是幕後的投資人。網景聯合創辦人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 ,靠這筆科技投資海撈6億美元 – 足足是安德里森的10倍。正是他提供安德里森這筆創業資金。這就是創投模式。有關矽谷或風險投資,不妨參閱 《天使歷險記》,帶你聰明地冒險 。 彼得‧提...

《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帶你『慢慢致富』

作者林子揚。 現為美股專職投資人,曾任職於微軟、埃森哲(Accenture)、惠普、英特爾等科技公司。本身是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這已是我第二次閱讀《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 回想當年準備踏入美國股票市場之際,偶然間讀到林子揚的部落格。他對市場的洞察力、邏輯嚴謹的分析、投資原則與心法,以及持續穩定的文章產出,都讓我深感佩服。於是直接透過他撰寫的書籍開始,試圖理解這位成功的投資人背後的思考框架與投資哲學。 本書的主旨 如何透過美國股市來 『慢慢致富』 。 本書著重在探討成長股的競爭優勢、 企業估值 ,以及為何要 長期投 資、為何要集中投資等議題。 如何篩選具競爭優勢的企業 篩選成長股的第一步,是確認這家企業是否具備持久的競爭優勢。林子揚建議投資人可依序檢視三項條件: 企業是否具備可辨識的競爭優勢; 獲利能力是否具 可持續性 (能長期維持); 企業是否具成長潛力。 關於成長,可進一步思考以下問題:該產業的潛在市場有多大?公司能取得多大市占?未來仍有成長空間嗎?它是否具備壟斷式的平台特性?該公司十年後是否仍能屹立不搖? 書中舉例說明,像微軟與蘋果便是典型具備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常見的競爭優勢態樣包括: 壟斷或寡占型:Intel;Visa、Mastercard; 無形資產(專利與智慧財產權):高通、迪士尼; 網路效應:臉書、微信; 規模優勢:亞馬遜、Google、阿里巴巴; 成本優勢:好市多; 效率優勢:Square、波克夏、亞馬遜; 品牌優勢:例如蘋果。 值得注意的是,優秀的企業往往同時具備多項優勢。然而,真正決定企業價值的關鍵在於這些優勢能否持久。唯有能長期維持競爭力並持續創造現金流的企業,才能讓投資人透過「長期持有」享受時間帶來的複利成果。 瞄準科技產業,尤其軟體業 在林子揚的投資歷程中,他回顧後發現,真正為他帶來長期可觀報酬的,幾乎都集中在科技相關領域 – 包括 半導體、科技諮詢顧問、軟體、電商、支付、金融科技 等產業。為什麼會是這些呢?因為這類企業正是驅動人類生活進步和經濟成長的根本動力,是這時代的領頭先鋒。 這與菲爾普斯(Thomas W. Phelps)的建議不謀而合 – 去投資那些持續開發新方法、新材料與新產品公司。這類企業能改善生活品質、解決實質問題,讓人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而且也更省錢;不妨參見 《尋找百倍股》,投資是一門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