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提爾》,一位逆向賭注者
本書揭露了矽谷創投天王 – 彼得‧提爾(Peter Thiel) – 的真實樣貌。
他是Confinity(PayPal前身)的創辦人、Palantir的共同創辦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資者、也曾注資過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他也是祖克柏尊敬卻也警剔的導師。可能也是矽谷中最難以歸類的一號人物。
作者 馬克斯‧查夫金(Max Chafkin),現任《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題編輯與首席科技產業記者。本書結合他長期的採訪、敏銳又冷靜的筆觸,揭示提爾如何從創業家演變成權力掮客的過程。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當年,PayPal是由X.con與Confinity兩派人馬合併而成。2002年該公司上市不久,即被eBay以15億美元收購;若想瞭解代表X.con陣營的馬斯克,可以參見《馬斯克傳》,就交給瘋狂的人來改變世界。
★註: 如今的PayPal (代碼: PYPL US)是在2015年自eBay再度分拆上市,目前市值約600億美元。
而今天,則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代表Confinity的一位共同創辦人 – 彼得‧提爾。他如何從矽谷崛起,將權力觸角一路延伸到白宮?又為何會成為川普陣營的支持者以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支持者之一。
本書的主旨
主旨在於揭示彼得‧提爾這位「逆向者」如何以反主流的思維與策略,在矽谷的資本與權力遊戲中開闢出獨特的路徑。無論在個性或職涯選擇上,提爾總是與趨勢對作,正如書名所示 – The Contrarian: Peter Thiel and Silicon Valley’s Pursuit of Power。
模仿創投家,投資那些極客(Geek)
1990年代初期,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創建了早期網頁瀏覽器 – 馬賽克(Mosaic),隨後成立網景(Netscape),並在1995年成功上市。安德里森的淨資產瞬間飆升至5,800萬美元,年僅24歲便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然而,相較這位年輕的技術人才,真正發家致富的是幕後的投資人。網景聯合創辦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靠這筆科技投資海撈6億美元 – 足足是安德里森的10倍。正是他提供安德里森這筆創業資金。這就是創投模式。有關矽谷或風險投資,不妨參閱《天使歷險記》,帶你聰明地冒險。
彼得‧提爾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他不想成為下一個安德里森,而要成為下一個克拉克。他要投資那些極客 – 那些懂技術、有熱情但缺資金的人。而其中一位就是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
PayPal當年如何被創立?
1998年,提爾與列夫琴在史丹佛偶然相識。列夫琴對密碼學充滿興趣,當時正迷戀著一款新奇的裝置 – PalmPilot,也就是個人數位助理(PDA),甚至可說是智慧型手機的前身。他熟悉如何在電子手帳(Digital Planner)中編碼,卻發現PalmPilot沒有內建安全機制。於是,列夫琴構想出一種加密網路,能讓手持電腦與大型主機之間安全通訊。
然而,各大軟體公司對此技術興致缺缺。於是,列夫琴與提爾開始運用這項技術來傳送電子借據(lOU),並將此軟體公司重新命名為Confinity,意為「信心無窮」(infinite confidence)。提爾深信,這不僅是一項創新,更是一種顛覆傳統金融秩序的新貨幣。
這項服務後來被命名為PayPal。憑藉網絡效應的威力,用戶數在短短三個月內,從10萬戶狂飆至100萬戶,代價則是高達2,000萬美元的推薦補貼。因提爾與團隊明白,只要先做大,就能贏下整個市場。
2000年,Confinity與馬斯克的X.com為求生存而合併。雖然新公司起初由X.com主導,但原Confinity團隊後來發動政變奪回經營主導權,並將公司名稱改為更具品牌價值的PayPal。
有趣的是,「PayPal」後來甚至成為一個動詞 – 代表「付錢」。就像「Google」意指搜尋一樣。對任何一家新創企業而言,這都是象徵里程碑的榮耀時刻。
從PayPal到Palantir
在PayPal時期,列夫琴與資安團隊打造了一套能偵測詐騙交易的系統。該工具可用來識別可疑地點的帳戶,當時追蹤到一個總部位於俄羅斯的主謀,其以「伊戈爾」(Igor)為名。工程師團隊遂以伊戈爾來命名此系統。這項技術後來甚至成為FBI打擊洗錢的參考模型。
約莫在2004年間,提爾萌生一個新構想:挖掘政府近乎無窮無盡的數據寶庫 – 從財務紀錄、通訊資料到監控影像 – 搭配網路分析技術來追捕恐怖分子。儘管此舉可能侵犯民權,但在911事件後的氛圍中,民眾對隱私議題則顯得寬容。提爾決定改造舊有的「伊戈爾」系統,並嘗試將它銷售給中情局(CIA),如同當年協助FBI打擊洗錢一般。
他資助斯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及納森‧蓋汀(Nathan Gettings)來組成Palantir的早期團隊。然而,情報分析工作迥異於防範金融詐欺,面對此項挑戰,提爾延攬史丹佛法學院時期的老友 艾力克斯‧卡普(Alex Karp)出任執行長。卡普以能讓人卸下心防的談吐著稱,根本上是一位超級推銷員,在他領導下,紐約市警局及摩根大通(JPMorgan)相繼成為Palantir的客戶。
然而,書中也揭露,Palantir在狙殺賓拉登實行動中,實際上貢獻有限;當時美軍使用的主要系統仍由傳統國防承包商開發。但提爾採取PayPal當年攻城掠地的擴張策略,直接提供免費試用軟體給中階軍官,藉此進一步影響軍方高層的決策。最後,他成功了。他讓當時阿富汗軍方情報負責人 – 麥可‧佛林(Michael Flynn)少將,向國防部要求購足Palantir的使用授權。
2011年,Palantir的估值僅25億美元;短短兩年後,暴漲至90億,估值為當時另一家新創Uber的2.5倍。提爾再一次證明,他擅長的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創造網絡效應,直接拿下既有市場。
結語
《馬斯克傳》的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形容馬斯克是「放大風險、破釜沉舟」並懷抱願景的企業家;而紅杉資本的莫里茨(Michael Moritz)則指出:「從本質上講,提爾就是避險基金人。他根本不是企業家。」馬斯克以理想主義去改變世界,相對地,提爾則以現實主義來重塑遊戲規則。
提爾在史丹佛時期創辦反主流刊物;在PayPal成功出售後旋即抽身,轉而成立避險基金;他鼓吹年輕人輟學去創業;並在2016年公開支持保守派的川普 – 這些都體現提爾是一位逆向賭注者,一位善於權衡利弊、掌握全局的現實主義操盤者。
他與矽谷主流保持距離,卻深深影響矽谷的運作方式;他批判傳統的教育體制,認為人們陷入無意義的競爭,最終被迫出賣靈魂;他鄙視群眾思維,卻最懂得利用網絡效應;他批判烏托邦式的科技理想,卻以科技為槓桿改寫權力結構。
對提爾而言,科技並非他熱衷的領域,而是權力的工具或手段。他之所以偏愛科技,是因科技不受監管時,它能免於批准與審查,不受民主機制約束、不受多數人支配,此時科技就能自由地改變世界。
最終,本書不僅批露提爾的野心,更揭示現代美國社會的權力移轉:當科技巨頭開始左右國家政治,我們是否也該重新審視 – 資本與民主之間,究竟還剩下多少界線?
最後,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如果你想理解祖克柏、新的壟斷資本主義,甚至川普與極右派思想的崛起,作者查夫金建議讀者透過本書來認識彼得‧提爾。因為本書描繪出一幅科技、金錢與權力交織的當代脈絡。
如果你對Palantir這家神秘的大數據公司感到好奇,想知道它如何讓資料探勘(data mining)成為全球政府與各大企業爭相採用的技術,那麼你更應該閱讀這本書。
最後,若你正準備創業、思索成為創業家或是想理解風險投資邏輯,這本書也絕對值得你細讀!
[後記]
2016年,川普入主白宮後,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員工明顯感受到 – 提爾正握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他雖未入閣,卻能穿梭於矽谷與華府之間,暗中牽線重大決策、安插人脈。人們開始私下稱他為「影子總統」。
而今,美國副總統 J.D.范斯(J.D. Vance)其實就是提爾勢力的延伸。范斯當年曾受聘於提爾的Mithril創投公司,並在提爾的支持下踏入政壇;范斯成名於其回憶錄《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他是Confinity(PayPal前身)的創辦人、Palantir的共同創辦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資者、也曾注資過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他也是祖克柏尊敬卻也警剔的導師。可能也是矽谷中最難以歸類的一號人物。
作者 馬克斯‧查夫金(Max Chafkin),現任《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題編輯與首席科技產業記者。本書結合他長期的採訪、敏銳又冷靜的筆觸,揭示提爾如何從創業家演變成權力掮客的過程。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當年,PayPal是由X.con與Confinity兩派人馬合併而成。2002年該公司上市不久,即被eBay以15億美元收購;若想瞭解代表X.con陣營的馬斯克,可以參見《馬斯克傳》,就交給瘋狂的人來改變世界。
★註: 如今的PayPal (代碼: PYPL US)是在2015年自eBay再度分拆上市,目前市值約600億美元。
而今天,則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代表Confinity的一位共同創辦人 – 彼得‧提爾。他如何從矽谷崛起,將權力觸角一路延伸到白宮?又為何會成為川普陣營的支持者以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支持者之一。
本書的主旨
主旨在於揭示彼得‧提爾這位「逆向者」如何以反主流的思維與策略,在矽谷的資本與權力遊戲中開闢出獨特的路徑。無論在個性或職涯選擇上,提爾總是與趨勢對作,正如書名所示 – The Contrarian: Peter Thiel and Silicon Valley’s Pursuit of Power。
模仿創投家,投資那些極客(Geek)
1990年代初期,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創建了早期網頁瀏覽器 – 馬賽克(Mosaic),隨後成立網景(Netscape),並在1995年成功上市。安德里森的淨資產瞬間飆升至5,800萬美元,年僅24歲便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然而,相較這位年輕的技術人才,真正發家致富的是幕後的投資人。網景聯合創辦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靠這筆科技投資海撈6億美元 – 足足是安德里森的10倍。正是他提供安德里森這筆創業資金。這就是創投模式。有關矽谷或風險投資,不妨參閱《天使歷險記》,帶你聰明地冒險。
彼得‧提爾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他不想成為下一個安德里森,而要成為下一個克拉克。他要投資那些極客 – 那些懂技術、有熱情但缺資金的人。而其中一位就是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
PayPal當年如何被創立?
1998年,提爾與列夫琴在史丹佛偶然相識。列夫琴對密碼學充滿興趣,當時正迷戀著一款新奇的裝置 – PalmPilot,也就是個人數位助理(PDA),甚至可說是智慧型手機的前身。他熟悉如何在電子手帳(Digital Planner)中編碼,卻發現PalmPilot沒有內建安全機制。於是,列夫琴構想出一種加密網路,能讓手持電腦與大型主機之間安全通訊。
然而,各大軟體公司對此技術興致缺缺。於是,列夫琴與提爾開始運用這項技術來傳送電子借據(lOU),並將此軟體公司重新命名為Confinity,意為「信心無窮」(infinite confidence)。提爾深信,這不僅是一項創新,更是一種顛覆傳統金融秩序的新貨幣。
這項服務後來被命名為PayPal。憑藉網絡效應的威力,用戶數在短短三個月內,從10萬戶狂飆至100萬戶,代價則是高達2,000萬美元的推薦補貼。因提爾與團隊明白,只要先做大,就能贏下整個市場。
2000年,Confinity與馬斯克的X.com為求生存而合併。雖然新公司起初由X.com主導,但原Confinity團隊後來發動政變奪回經營主導權,並將公司名稱改為更具品牌價值的PayPal。
有趣的是,「PayPal」後來甚至成為一個動詞 – 代表「付錢」。就像「Google」意指搜尋一樣。對任何一家新創企業而言,這都是象徵里程碑的榮耀時刻。
從PayPal到Palantir
在PayPal時期,列夫琴與資安團隊打造了一套能偵測詐騙交易的系統。該工具可用來識別可疑地點的帳戶,當時追蹤到一個總部位於俄羅斯的主謀,其以「伊戈爾」(Igor)為名。工程師團隊遂以伊戈爾來命名此系統。這項技術後來甚至成為FBI打擊洗錢的參考模型。
約莫在2004年間,提爾萌生一個新構想:挖掘政府近乎無窮無盡的數據寶庫 – 從財務紀錄、通訊資料到監控影像 – 搭配網路分析技術來追捕恐怖分子。儘管此舉可能侵犯民權,但在911事件後的氛圍中,民眾對隱私議題則顯得寬容。提爾決定改造舊有的「伊戈爾」系統,並嘗試將它銷售給中情局(CIA),如同當年協助FBI打擊洗錢一般。
他資助斯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及納森‧蓋汀(Nathan Gettings)來組成Palantir的早期團隊。然而,情報分析工作迥異於防範金融詐欺,面對此項挑戰,提爾延攬史丹佛法學院時期的老友 艾力克斯‧卡普(Alex Karp)出任執行長。卡普以能讓人卸下心防的談吐著稱,根本上是一位超級推銷員,在他領導下,紐約市警局及摩根大通(JPMorgan)相繼成為Palantir的客戶。
然而,書中也揭露,Palantir在狙殺賓拉登實行動中,實際上貢獻有限;當時美軍使用的主要系統仍由傳統國防承包商開發。但提爾採取PayPal當年攻城掠地的擴張策略,直接提供免費試用軟體給中階軍官,藉此進一步影響軍方高層的決策。最後,他成功了。他讓當時阿富汗軍方情報負責人 – 麥可‧佛林(Michael Flynn)少將,向國防部要求購足Palantir的使用授權。
2011年,Palantir的估值僅25億美元;短短兩年後,暴漲至90億,估值為當時另一家新創Uber的2.5倍。提爾再一次證明,他擅長的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創造網絡效應,直接拿下既有市場。
結語
《馬斯克傳》的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形容馬斯克是「放大風險、破釜沉舟」並懷抱願景的企業家;而紅杉資本的莫里茨(Michael Moritz)則指出:「從本質上講,提爾就是避險基金人。他根本不是企業家。」馬斯克以理想主義去改變世界,相對地,提爾則以現實主義來重塑遊戲規則。
提爾在史丹佛時期創辦反主流刊物;在PayPal成功出售後旋即抽身,轉而成立避險基金;他鼓吹年輕人輟學去創業;並在2016年公開支持保守派的川普 – 這些都體現提爾是一位逆向賭注者,一位善於權衡利弊、掌握全局的現實主義操盤者。
他與矽谷主流保持距離,卻深深影響矽谷的運作方式;他批判傳統的教育體制,認為人們陷入無意義的競爭,最終被迫出賣靈魂;他鄙視群眾思維,卻最懂得利用網絡效應;他批判烏托邦式的科技理想,卻以科技為槓桿改寫權力結構。
對提爾而言,科技並非他熱衷的領域,而是權力的工具或手段。他之所以偏愛科技,是因科技不受監管時,它能免於批准與審查,不受民主機制約束、不受多數人支配,此時科技就能自由地改變世界。
最終,本書不僅批露提爾的野心,更揭示現代美國社會的權力移轉:當科技巨頭開始左右國家政治,我們是否也該重新審視 – 資本與民主之間,究竟還剩下多少界線?
最後,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誰?
如果你想理解祖克柏、新的壟斷資本主義,甚至川普與極右派思想的崛起,作者查夫金建議讀者透過本書來認識彼得‧提爾。因為本書描繪出一幅科技、金錢與權力交織的當代脈絡。
如果你對Palantir這家神秘的大數據公司感到好奇,想知道它如何讓資料探勘(data mining)成為全球政府與各大企業爭相採用的技術,那麼你更應該閱讀這本書。
最後,若你正準備創業、思索成為創業家或是想理解風險投資邏輯,這本書也絕對值得你細讀!
[後記]
2016年,川普入主白宮後,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員工明顯感受到 – 提爾正握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他雖未入閣,卻能穿梭於矽谷與華府之間,暗中牽線重大決策、安插人脈。人們開始私下稱他為「影子總統」。
而今,美國副總統 J.D.范斯(J.D. Vance)其實就是提爾勢力的延伸。范斯當年曾受聘於提爾的Mithril創投公司,並在提爾的支持下踏入政壇;范斯成名於其回憶錄《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