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百倍股》,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

本書乃致敬1972年出版的《百倍獲利》(100 to 1 in the Stock Market),該書由托馬斯‧菲爾普斯(Thomas W. Phelps)所著。

本書作者則是克里斯多福‧邁爾(Christopher Mayer)。他更新1962年至2014年的百倍股名單,並歸納出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一位相當成功的美股前輩推薦三本有關成長股的書籍:
(1)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
(2)康那勒斯‧龐德(Corelius C. Bond) –《成長股投資之父普萊斯:美國普信集團創辦人的傳奇人生與投資智慧》(T. Rowe Price: The Man, The Company, and The Investment Philosophy)
此二本我已於2024上半年閱讀過,獲益匪淺。

(3)本書的大陸版本 – 《如何找到100倍回報的股票》(100 Baggers)
最近發現這本竟然有出繁體中譯本,那麼趕緊來看要如何敲出百壘安打!


本書的主旨

本書尋找的是洞見與智慧

作者邁爾指出,追求百倍股實際上與證券分析或財報分析無關。
      『觀念的力量更重要。
挑選百倍股需要遠見與想像力,以及對企業的可實現目標暨潛在市場規模有自己的想法

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能夠看穿事物本質的人才會是最終贏家。


最重要的關鍵是「成長」

作者邁爾提到在研究百倍股時,會發現我們真正在研究的,其實正是成長,以及成長如何發生,最終如何至百倍之巔。這裡談的成長涵蓋各層面不同定義的成長,包括企業銷售、利潤與估值。

而《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一書中在挑選贏家的篇章中,特別闢了一個章節「盈餘、盈餘、盈餘!」,指出成長股最重要的乃是「盈餘的成長」。

如果還是很抽像,不妨參考菲爾普斯的建議,去尋找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產品,這些東西能改善生活、解決問題,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而且也更省錢。我認同這就是成長。


第二個關鍵是「估值合理」

當你買進的股票為低估值,也就是說本益比仍算合理或偏低的。那麼當盈餘在成長時,本益比倍數可是會持續地擴大,百倍股的秘方就在於此:獲利高速成長的同時,本益比持續放大之下,就能實現長期爆炸性回報。

書中以魔爪飲料(Monster Beverage)為例,展示了高銷售成長與建立品牌的重要,以及高銷售成長、高獲利率成長與高股東權益報酬率,如何成為有效的組合。這支股票僅花了10年就成為百倍股,可是需要年化報酬率達59%的水準,才能有如此傲人的成績。
★註:魔爪飲料前身為漢森自然飲品(Hansen Natural);它也常是波段交易或動能交易舉的案例。

是的,最有力的股票走勢往往發生在盈餘成長的較長期間內,此時本益比也將持續地擴大。如同菲利普‧費雪所言,本益比的改變常遭到忽視,而這卻是股市最大的獲利來源。


百倍股的投資心態

1.不要追逐短期回報
但現實是很多人不會這麼做,人們普遍都追求回報,尤其短期回報。

一項研究顯示,共同基金平均年報酬率為13.8%。然而,擁有上述這個基金的投資人平均獲利卻僅有7%。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在基金表現拙劣時賣出,並在基金表現優異時,重新買進。投資人做的事就是一直追逐獲利。這與時下當紅的ETF如出一徹。

2.不要覺得無聊
「有很多金融行為都因無聊而起。」

人們總是渴望有點行動。作者邁爾指出多數人喜歡做些蠢事毀掉自己的投資組合,純粹是因為他們很無聊。他們為何就不能買支股票,並好好放個幾年?(相信作者,很多人真的做不到!)

3.忽略那些預測大師
關於預測,作者引用了葛拉漢所提出的批評:「他們傾向於把市場和自己看得太重。他們花費許多時間拼命又無效地進行自己根本不擅長的工作。」
究竟是哪種工作呢?葛拉漢表示,「預測經濟長期或短期的變化,以及普通股的價格。」


結語

管理才是百倍股的最佳煉金術。在第八章〈非典型經營者〉中,作者引用威廉‧索恩戴克在《為股東創造財富》(The Outsiders)一書的觀點,提醒讀者「資本的回報率」才是投資的核心。這句話幾乎可以當作百倍股哲學的精髓。

過去我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並不算重視,如今才意識到:如果一家企業能持續以高回報率再投資,股票與盈餘就會呈現拋物線式的複利成長。那些懂得將自由現金流再投入,並維持高於平均報酬率的公司,才是真正的「資產的價值創造者」。

同時,作者一再強調「長期複利的力量」。而要讓成長動能持續累積,唯一的要素就是時間,也就是「耐心」。以年化20%的報酬率計算,大約25年就能達到百倍股的目標。這也是作者邁爾研究中的平均年數。巴菲特說過:「成功的投資需要時間、紀律和耐心。」蒙格說得更精煉:「要賺大錢,不是買或賣,而是等待。」

最後,不論是蘋果或網飛,甚至前述的魔爪飲料,在過程中都曾經歷過50%以上的跌幅,堅持下去的投資人是需要渡過峰谷波動的。所以百倍股的誕生仍需要三樣東西:精明的選股、願意長抱的耐心,以及一點運氣。就像人生一樣,有時候,幸運的確能推你一把。


百倍股的特徵

1.高ROE,且要有持續性(能長期維持)
2.高再投資率
3.長期可持續成長的空間(即潛在市場規模 – 創造新市場或擴大既有市場)
4.管理層專注於資本配置
5.合理甚至低估的初始估值


[後記]

費雪在《非常潛力股》中提到,沒有任何投資哲學能夠在一天或一年之內就發展完備。他的養成過程,一部分來自邏輯推理,另一部分來自觀察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但更多則是經由痛苦的錯誤學習而來。

他始終相信:「愚者與智者的差別,在於智者會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永遠不會。」

沒錯。要找到百倍股,需要洞見、耐心,以及不斷從經驗中修正自己的能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用心智的試煉來《跑得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