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預期壽命》,你真的想活得更久嗎?

《Outlive》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文書名《超預期壽命》沒有表達到作者Peter Attia的主旨,
他所定義的Outlive有兩層意思: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我覺得大陸書名這時候就翻譯得不錯 –《超越百歲》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長遠的未來就只是模糊的抽象概念。
作者要求他的病人為自己勾勒出實際的未來:
『你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想要做什麼?』『你對自己的餘生有什麼計畫?』
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可能想要去旅行、繼續自己熱愛的運動。
例如:打籃球或登山健行;
或單純只是希望能有體力可以跟兒孫輩一起玩耍、相伴及旅遊。

★這讓我想到經濟學家所謂的「時間不一致性」,我們比較看重「現在」這個當下,而不會去思索長遠的未來。我們總是不假思索,不會先去構思,而後再行動;
★再進一步聯想到的是管理學大師Stephen Covey所提的七個習慣之一:以「終」為始


Peter Attia在書中提出醫學3.0的概念

目標:及早主動介入,延長健康壽命


醫學1.0是指19世紀以前那些不明白科學方法論的年代。
醫學2.0乃始於病菌學,我們用藥物及現代醫療攻擊病菌,這已是一場變革,也象徵人類文明的進步;但這是針對傳染病等急症,在治療糖尿病或癌症等慢性病顯然不是太成功⋯
醫學3.0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將每個病患視為獨特的個體、更注重維持「健康壽命」(指Healthspan而非Lifespan)。
(可以參考上冊書中的圖3-1,醫學2.0是延長我們最後幾年的壽命,醫學3.0則是延長健康壽命)
正如達文西所言:「醫學的目的不在避免死亡,而是在幸福人生後讓死亡來得...甜美。」

作者運用三大策略包括認知功能、身體機能及情緒健康來進行預防,甚至更精確來說,面對此三類退化,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那麼首先,必須認識影響我們健康壽命的敵人到底是誰?因此上冊後半段深入討論現代人所面對的四大慢性疾病:

『 糖尿病、心臟病、癌症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 


作者依序如此編排我想是有原因的,那是醫學對這類疾病理解的輕重程度。首先,糖尿病的代謝障礙將導致胰島素阻抗與發炎,進一步引發心血管代謝風險及其相關疾病,目前醫學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然而針對癌症....美國人的癌症死亡率仍跟50年前幾乎完全一樣,一如《萬病之王》形容我們面對癌症的困境是:「我們被迫不停地跑,結果只是為了保持在原地。」;最後則是阿茲海默症,它或許可以稱為最難治療的疾病,因為它一旦開始出現症狀,我們基本上對它束手無策....因為阿茲海默症會讓你失去理智、失去自我及失去記憶,這份恐懼或將超越衰老的其他所有後果....

在上冊結尾,Peter Attia就指出:
對心臟有益的事(即血管健康),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對肝臟和胰臟有益的事(即代謝健康),對大腦健康也至關重要。


並進一步指出:預防認知衰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運動
(這影響兩個層面,一是維持血糖恆定,二是改善血管系統的健康。)


----------------------------------------------------------------------------------------------------------------------------

下冊探討預防慢性病的四大戰術:運動、營養生物化學、睡眠與情緒健康。

值得先瞭解的是,作者明確表示在他的書中明顯缺少了一個概念:絕對的確定性
因為他自詡為幫助讀者理解並應用長壽知識的轉譯者,這需要科學依據,也需要一點藝術成分(ex:他處理病患的臨床經驗),沒有非黑即白的方法。他希望讀者學會一套架構,用來管理自己的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
過去的他曾經推崇過生酮,也接觸過斷食,但面對廣大的病患與讀者,現實是每個人的代謝功能與其它風險因子都有所不同,而常常新聞報導的研究成果卻只是「平均結果」。試想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方。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因此....癌症患者之間也就存在著極大的異質性啊。


四大戰術:

一、運動

作者開宗明義指出:「運動是最有效的長壽藥。

目標是提升最大攝氧量(VO2 max)。
他自己的鍛鍊方式是一種間隔訓練,以最大配速(但不是全力衝刺)跑4分鐘,接著輕鬆慢跑(讓心率降至100下方)4分鐘,並重複4~6次,這項目每週1次就夠;基本上就是4*4的間歇跑。

運動需涵蓋三個鍛鍊的面向:
1)有氧耐力與效率、2)肌力、3)穩定性。

這三項都不可以偏廢,要打好體能基礎,以擺脫衰老的引力。做負重運動、讓營養更完善、提升骨密度,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而「握力」對所有年齡層都很重要(★注意:握力和失智症發生率呈現強烈的負相關),作者最喜歡的訓練方式就是「農夫走路」:雙手各拿啞鈴或壺鈴,行走約一分鐘。(男性目標是拿著自體重量,女性則是體重的75% --- 而這已是高標準。)


二、營養學

如同前段提過的,作者在這方面沒有絕對的意識形態,建議我們在調整飲食的時候要根據回饋與數據,他非常推薦使用連續型血糖監測儀(CGM),可以讓我們洞察不同的食物、運動方式、睡眠情況(尤其當你缺乏時)與壓力反應,會如何即時影響我們的血糖波動,再根據這些回饋來調整我們的行為。

最後,他認為營養生化學不是長壽的唯一途徑,甚至不是最有力的途徑。
他直言:「把這本書放下,去運動吧!


三、睡眠

關於睡眠,直接去讀《為什麼要睡覺?》,我想收穫會更多,影響也將會更大!

我只引用本書中的一小段落:
『阿茲海默症與睡眠障礙有關,且是雙向的惡性循環;成功治療睡眠障礙,可延後輕度認知障礙的發作年齡(約晚11年),也可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重點是,40~60歲擁有充足的深度睡眠,對預防阿茲海默症格外重要。』


四、情緒健康

在這一章,Peter Attia不是醫生,而是患者。

心理健康與情緒健康是不一樣的。心理健康是指疾病的狀態ex: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而情緒健康它涵蓋前者,但範圍更廣,與我們控制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有關;處理情緒健康沒有簡單的治療方式,沒有速解法,也可能需要搭配使用運動、營養、睡眠計畫。而且,我們通常不太能認清有改變的必要性....我們很可能是沒有覺察....

★《為什麼要睡覺?》書中也指出,人腦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其實無法準確感覺自己睡眠不足....
★而創辦正念減壓的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也曾說,如果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正在作夢,就是佛教徒所謂的「無明」或失念,當你能知覺這種不知不覺,也就是覺醒過來,則稱爲「正念」。(可以參見 《當下,繁花盛開》,展現出來的是你的生命)



最後的重點是,思考活著的意義,也就是長壽的意義。

如果你不快樂,你真的想活得更久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用心智的試煉來《跑得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