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繁花盛開》,展現出來的是你的生命

作者是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他在1979年創辦「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順帶一提,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指導老師是Salvador E. Luria(1969年諾貝爾生醫獎),卡巴金也是麻薩諸塞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在科學與現代醫療領域方面,卡巴金教授的背景絕對毋庸置疑。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因為我在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中有整理該本書中四個經實證有效的減壓技巧,有助於對抗細胞老化並維護端粒的健康,卡巴金的MBSR就是其中之一;一項關於這個正念減壓的研究發現,實行MBSR為期三個月的受試者,與對照組相較之下,他們的端粒酶增加了17%。


本書的主旨

此書英文書名為《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在導言中直接指出無論你到了何方,你就身在何處(即英文書名),無論你喜不喜歡,「此時此刻」是你唯一可以去善用、去把握的時刻,然而實情卻剛好相反,我們往往受困於已發生的過去(ex: 懊惱、後悔),或是擔憂於尚未發生的未來(ex: 憂慮、緊張),總以為換個人、事物之後的那一個情境會變得更加美好,但問題其實是出於你自己看待、思考、行事的模式!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常常受到被動反應及慣性反射推得團團轉,卻鮮少與內在的自己相聯,而錯失了為自己創造、學習和成長的諸多機會。而且重點是,我們卻渾然不覺!

這本書,就是談如何從這類夢境和由其所幻化的夢魘中覺醒過來。

作者說如果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就是佛教徒所謂的「無明」或失念,而能知覺這種不知不覺,則稱為「正念」。

不過,覺醒這件事終究只能靠自己來。再一次,無論你到了何方,你就身在何處,展現出來的是你的生命。無論何往,即是所在。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都以散文的形式來呈現;第一部說明唯有正念方能活在當下,並解釋正念的意涵。第二部陳述嚴謹的正規坐禪或是行禪。第三部則是談較為鬆散的日常正念。



以下簡單分享兩段篇章:
〈耐心〉

卡巴金說我們心念中雖常有著躁動和不耐煩,耐心卻也是個選項。將不耐煩的表面刮去,將會發現底下是或細或粗的憤怒,憤怒是種強烈的能量,我們會為此責怪人(尤其常常責怪的是自己)、事情或環境;他繼續解釋,從耐心的觀點來看,此事發生是因彼事發生,沒有一件事是分離和孤立的,你無法找到絕對的、最終的、到此爲止的「根本」原因;這讓我聯想到一行禪師所謂的空 –「相即」,萬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萬物相依。(可以參見 一行禪師講《心經》;到底『空』去了什麼?)

當達賴喇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一位記者問他何以能對中共不存憤怒,達賴喇嘛是這樣回答的:「他們已經奪去了我們的一切,我豈能連心也讓他們奪走?」顯示出他在面對巨大刺激與痛苦時願意秉持著和平與耐心,且能從內在的慈悲心流出。

培育慈悲心、正念、耐心或是智慧,最終我們將學到,事情會以它自己的特質呈現,銘記著生命也會同樣地自行展現,不必對結果懷抱焦慮和欲望,讓這些感受左右當下那一刻的生命品質。就算事情令人十分痛苦,我們也能從容面對


〈傍火而坐〉

卡巴金提到百萬年來,人類圍坐火旁,注視眼前的火焰和灰燼,背後盡是寒冷與黑暗,也許這就是禪修的起源。

在過去,一天結束之際,坐在火邊會有放鬆的感覺。在溫暖的火光中講講故事、談談這一天發生的事,或者就只是默默地坐著,如此讓人們感到安全,他說火可以撫平情緒、交付信賴、恢復能量,適於沉思默想,這絕對是生存所必要的。

然而今日的生活沒多少時間能用來感受生命的存在,除非我們刻意去掌握。如今,在一天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卻是打開電視(或是手機等3C產品)讓它轟炸我們的心靈,使大腦充斥著他人的資訊片段與情緒欲望等,電視吸取了我們的時間、空間與靜默,以「失念」、不用心、被動性來哄騙我們入睡。

卡巴金說其實我們不必屈服於外界娛樂和吸引力的誘惑,大可轉而開發其他的習慣,回歸內心對溫暖、寂靜和內在和平的強烈渴望。舉例來說,當我們與出入息同坐,就很像坐在火邊,深入觀照出入息時,我們看到出入息中反映著心念的舞動,像是灼熱的炭塊、餘燼和火焰,而某種溫暖也將油然而生;試試看吧,在即將就寢前,給自己一個儀式,讓我們放鬆地入眠。


[後記]

我在整理這篇心得的時候,

才得知原來喬‧卡巴金博士的佛學導師是一行禪師,

他們兩位都是當代正念的關鍵影響人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用心智的試煉來《跑得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