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尋找百倍股》,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

本書乃致敬1972年出版的《百倍獲利》( 100 to 1 in the Stock Market ),該書由托馬斯‧菲爾普斯(Thomas W. Phelps)所著。 本書作者則是克里斯多福‧邁爾(Christopher Mayer)。他更新1962年至2014年的百倍股名單,並歸納出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一位相當成功的美股前輩推薦三本有關成長股的書籍: (1)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 –《非常潛力股》(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 ) (2)康那勒斯‧龐德(Corelius C. Bond) –《成長股投資之父普萊斯:美國普信集團創辦人的傳奇人生與投資智慧》( T. Rowe Price: The Man, The Company, and The Investment Philosophy ) 此二本我已於2024上半年閱讀過,獲益匪淺。 (3)本書的大陸版本 – 《如何找到100倍回報的股票》 ( 100 Baggers ) 最近發現這本竟然有出繁體中譯本,那麼趕緊來看要如何敲出百壘安打! 本書的主旨 本書尋找的是 洞見與智慧 。 作者邁爾指出,追求百倍股實際上與證券分析或財報分析無關。       『 觀念的力量更重要。 』 挑選百倍股需要遠見與 想像力 ,以及對企業的可實現目標暨潛在市場規模 有自己的想法 。 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能夠看穿事物本質的人才會是最終贏家。 最重要的關鍵是「成長」 作者邁爾提到在研究百倍股時,會發現我們真正在研究的,其實正是成長,以及成長如何發生,最終如何至百倍之巔。這裡談的成長涵蓋各層面不同定義的成長,包括企業銷售、利潤與估值。 而《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一書中在挑選贏家的篇章中,特別闢了一個章節「盈餘、盈餘、盈餘!」,指出成長股最重要的乃是「 盈餘的成長 」。 如果還是很抽像,不妨參考菲爾普斯的建議,去尋找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產品,這些東西能改善生活、解決問題,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而且也更省錢。我認同這就是成長。 第二個關鍵是「估值合理」 當你買進的股票為低估值,也就是說本益比仍算合理或偏低的。那麼當盈餘在成長時,本益比倍數可是會持續地擴大,百倍股的秘方就在於此:獲利高速成長的同時, 本益比持...

《馬斯克傳》,就交給瘋狂的人來改變世界

作者是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關於作者簡介,詳見 《破解基因碼的人》,刻劃CRISPR-Cas9基因編輯 。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前陣子發現PayPal黑手黨(PayPal Mafia)後,就對於他們的核心成員感到非常好奇,當年這一支團隊是如何創建PayPal及其前身 – X.con與Confinity,最終又怎麼各自展翅紛飛連續創業的呢? 今天就來認識代表X.con的馬斯克,如今他已成為全球首富;另一邊代表Confinity的則是彼得‧提爾(Peter Thiel)。 本書的主旨 作者艾薩克森想探究到底是什麼能驅使一個人 富有創意、敢於創新 。 由他執筆的傳記描述的都是各時代的創新者,且實質上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人;他希望讀者能透過他的作品而更瞭解創造力,甚至因此 被啟發、被激勵 ,無畏地去追逐夢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馬斯克所創立的企業都有 遠大的願景 (1)1999年創立X.com (後來與Confinity合併為PayPal) 願景:能滿足所有金融需求的網路金融機構。 (2)2002年創立SpaceX 願景:帶領全人類殖民火星。(注意,不單只是他個人) 讓人類能成為多星球物種,提高人類意識的生存機率。 (3)2004年入主Tesla 願景:引領全球建立永續能源的未來。(意即促進人類從開採與燃燒碳氫化合物的經濟模式,轉型為太陽能發電經濟) 而到2016年,馬斯克相信,他的願景(轉向開發全自動駕駛FSD)將會顛覆人類的日常生活,讓Tesla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再到2022年夏季,馬斯克無視旗下工程師們偏好打安全牌,他決定全力開發沒有方向盤及煞車踏板的 Robotaxi ,他說:「這個產品將會 讓Tesla的市值衝上10兆美元 。」 (4)2016年底創立Neuralink 願景:最終極的人機介面。 即在大腦內植入晶片,毋須靠輸出入來傳遞資訊與想法;而馬斯克也擬定更務實的商業應用,來支應這家公司的終極目標,包含讓眼盲者恢復視力、幫助漸凍人症(ALS)患者。 (5)2022年收購Twitter (後改名為X,於2025年3月併入xAI) 願景:未來將轉型為支付平台。(如同當年X.com與PayPal的願景) (6)2023年創立xAI 願景:開發全面性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天使歷險記》,帶你聰明地冒險

作者為傑森‧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 他是一位連續創業家,並非單純紙上談兵。他所創辦較著名的企業之一為Weblogs,後來以3,000萬美元賣給美國線上(AOL)。接著他加入創投公司 – 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擔任偵察員(scouts),幫助創投公司提高他們在早期市場的能見度。 [更新: 卡拉卡尼斯與大衛‧薩克斯(David O. Sacks)都是馬斯克的好朋友以及智囊團;而薩克斯為PayPal黑手黨成員,並曾擔任PayPal營運長,後創辦Yammer。]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在安迪‧貝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於1998年隨興地投資Google後,標誌著天使投資型態的出現。當時他給谷歌的資金,「沒有任何交換條件」⋯(即沒有指明多少股份、也沒訂定績效目標或任何監管) ★註: 貝托斯海姆於1982年創辦昇陽電腦,2004年再創辦Arista網路公司。 而天使投資人最早可追溯至蘋果電腦的誕生,當年曾為快捷半導體與英特爾的業務 – 麥可‧馬庫拉(Mike Markkula)拿出25萬美元換取蘋果約30%的股份。 在風險投資(或稱創投)圈子裡,打出全壘打還不夠看,他們要的是滿貫砲;那麼就來看看天使投資人如何在當今的世界裡擊中百倍或甚至千倍的回報⋯ 本書的主旨 唯一的目的: 教讀者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創造大量財富。 而且作者卡拉卡尼斯認為,以他的做法,在5至10年就達到此目標,是挺合理的時間。 如何聰明地冒險?(資金管理) 作者卡拉卡尼斯認為將資金配置在債券、現金、股票以及不動產,那些錢其實都是「死錢」。既不冒險,更無法改變世界。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不顧一切冒進,他反覆地研究其他人天使投資人如何累積財富,重點放在超越他們這類人所具備的「不公平優勢」。而這兒所謂的不公平優勢正是 – 聰明地分配資金 ,又或者剛好你就是比任何其他人更加聰明。 他指出當一個人的身家來到500萬美元,可以將10~20%投入天使投資。其中前十筆投資是1,000美元,透過天使聯合團(angel syndicate)來揮棒打擊。之後,做二十筆2.5萬美元的下注,並對優勝者四倍加碼,追加10萬美元的投資。依照此模式,沒有一檔投資在此天使投資組合中比重超過12.5%,而此類型投資組合又僅是身家的10~20%,意味著沒有一檔投資會超過此人淨資產的...

《肉食密碼》;破除植物飲食的悖論

作者是保羅‧薩拉迪諾(Paul Saladino)醫師。他從小就受到嚴重的濕疹所苦,儘管父母雙方都是醫療專業人員,但卻不特別強調飲食健康,他們家吃的是普通的美式飲食⋯ 如今他也沒有在行醫,而是行銷以肉食為主食的飲食法。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兩年前耳聞台中的一位牧師,透過「全肉飲食」成功治癒他女兒極為嚴重的憂鬱症,包括為期數天只喝大骨湯進行斷食來修復腸道,進而改善大腦健康。在當年的療程之前,他女兒甚至一度有輕生的舉動,所幸沒有讓她成功.....。自那時起,我就把全肉飲食這種食療法放在心上。 而前陣子拜讀了史考特‧傑瑞克(Scott Jurek)的《跑得過一切》( EAT AND RUN: My Unlikely Journey to Ultramarathon Greatness ),發現他是一位「全素食」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既然全素食能讓史考特跑得更有效率,那麼如果是光譜另一邊的極端 – 全肉飲食,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本書的主旨 作者保羅想要理解人 類該吃什麼才能避免「發炎」 。 在一次演講中,保羅問了滿座的內科醫生和醫學院學生:發炎的定義是什麼?在座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理想的答案。他指出,在醫學院時他們(包括他自己)被教導「發炎」一詞,但卻從未去挑戰它的意義或是做更深入的思考。 發炎是大部分慢性疾病的根源。 發炎,是免疫系統被激發,分泌一種稱為細胞激素(cytokine)的訊號物質,行經全身各處並通過大腦的血腦障壁,向其它細胞傳遞有哪裡出錯的訊息。 作者直接指出,食物造成的發炎主要發生在「腸道」,而多數自體免疫疾病都從「腸道損傷開始」。 植物的悖論 ( 我們真的需要多吃纖維嗎? ) 我們身為動物面臨生存危機時,可以逃跑;然而在植物的世界裡,卻只能坐以待斃?實情是,植物能靠自己的化學防禦機制,來對抗自然界中的菌類、昆蟲及動物的攻擊。其中相當有名的一種就是青花菜苗裡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作者說其實它不存在於健康、活生生的青花菜株上,它是個植物防禦素,僅在植物細胞壁被摧毀時才會出現。 他談到蘿蔔硫素對人體其實是種促氧化劑(這觀點令人震驚吧),而非抗氧化劑,它會刺激細胞的串級(cascade)或級聯反應,來啟動NRF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這個轉錄因子,此NRF2路徑能...

《我想念我自己》;我以前獨立自主,充滿自信

本書是一部以「阿茲海默症患者」作為 第一人稱視角 的小說。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是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在她28歲時,她祖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她的另一本著作是《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REMEMBER: The Science of Memory and the Art of Forgetting )。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我的母親同樣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她身上經檢測確定帶有兩個ApoE(Apolipoprotein E, 戴脂蛋白E)基因,且都是ε4型態的等位基因(Alleles),隱含我身上必定有一個ApoE ε4;《終結阿茲海默症》的作者戴爾‧布萊迪森(Dale Bredesen)醫生指出,1個ApoE ε4使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至30%,2個ApoE ε4則增加到50%~90%;相較之下,一般人罹患的風險大約只有9%左右。 我想試著了解母親眼中所看待的世界。她是否絕望?還是失落?缺乏安全感?她能感受到自己的認知每況愈下嗎?此神經退化性疾病將使她失去對日常生活的掌控、自主性,恐怕也限縮了她自己的未來。 或許透過學習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知識,能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去支持患者去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本書的主旨 本書是作者追尋「 同理心 」的旅程。 在祖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她身為家族內的神經科學家,盡一切努力去瞭解這個疾病。包括解剖學、臨床表現及分子神經生物學,更閱讀了疾病的管理與照護。然而卻發現始終缺乏一個觀點,那就是: 『 罹患阿茲海默症有什麼樣的感受? 』 作者說此書絕對超越了個人的探索之旅。在她撰寫此書的兩年前,她的祖母過世。她多希望當時就能知道她寫作時所理解的事。而今,她將這支火炬傳遞給所有讀者。 劇情簡介 主角是愛麗絲‧赫蘭,被設定為一位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終身教授暨語言學家,卻於50歲被診斷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丈夫約翰同樣在哈佛,是一位癌症分子生物學家;大女兒安娜,是一位律師;兒子湯姆,在念醫學院;小女兒麗蒂亞,準備當一名演員。 這本小說鉅細靡遺地描繪愛麗絲的病程變化,包含:空間感知能力的退化、搞不清楚狀況而夜間遊蕩、產生幻覺和幻聽並且當真、語言能力的退化等。更精彩地呈現家庭間的關係與情感上糾結的變化。 節錄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或情節,並附上我自己的短評與反思: 1.患者不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地方她們都認得,但大腦就是無法指...

《破解基因碼的人》,刻劃CRISPR-Cas9基因編輯

這是一本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珍妮佛‧道納(Jennifer Doudna) – 作為主軸的探索故事。 作者是美國最頂尖的記者,也是一流的編輯 –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他曾擔任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執行長、CNN主席兼執行長和《時代雜誌》的編輯,著名的作品包括:《賈伯斯傳》、《達文西傳》及《馬斯克傳》等暢銷傳記,尚有《創新者們: 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 ★註1: 亞斯本研究院是設立在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旨在提高領導力,以宣揚領導與良好公共政策作為宗旨;鼓勵企業的領導者們透過互相交流與合作,做出跨領域的創新來產生互利。Netflix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也曾參加過該組織的活動。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去年閱讀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基因: 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書中後半段有簡單提及珍妮佛‧道納與埃瑪紐埃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的故事,她們倆於2012年透過細菌的自我防衛系統,讓基因的突變並非隨機出現,重點是這個基因的剪切或修剪是可以進一步被人為操控的 – 也就是「基因編輯」(Gene Editing)。 雖然作者不是同一人,但在我心中,《破解基因碼的人》( The Code Breaker: Jennifer Doudna, Gene Edit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可以視為《基因: 人類最親密的歷史》這本的續集。 本書的主旨 作者艾薩克森說,『 享受釐清一件事的喜悦 』,秉持著 好奇心 向前探索,正是本書的目的。 他說當「 我們 」瞭解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過程中在心裏總會湧現一股喜悅,尤其當我們要瞭解的對象是「 自己 」時,此時喜悅更甚!他說道納非常享受這樣的喜悅,而我們讀者也能透過閱讀這本書同樣地樂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艾薩克森想要傳達 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 我們應該跟著好奇心向前探索,而非為了實用價值去追尋某些特定目的;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有時候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不經意地為後續的「 創新 」開啟門窗。 什麼是CRISPR? CRISPR這個縮寫的意思是,「常間...

《零規則》;Netflix–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

本書是Netflix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艾琳‧梅爾(Erin Meyer)共同合作,帶領讀者一窺Netflix的企業文化 – 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 No Rules Rules )。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在《閃電擴張》中,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形容Netflix一路上接受挑戰,從郵寄DVD到串流、再從買版權播放到內部原創影片內容,成功攀越多條陡峭的學習曲線,最終擊敗了當年的巨擘百視達與近幾年那一干傳統的好萊塢製片廠。 2000年時,海斯汀曾登門百視達,毛遂自薦開價五千萬美元被收購,但遭百視達拒絕;如今,它是全球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市值突破五千億美元(截至2025年5月底)。 海斯汀這位領導者怎麼辦到的? 本書的主旨 Netflix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people over process)、創新勝過效率,而且公司規定很少。 當年百視達擁有品牌、財力及資源,當然也有願景,當人們問海斯汀為何最後卻是Netflix勝出?他回答:「Netflix不同的是, 我們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因此能彈性地因應周遭機會及環境的變遷,包括訂閱戶需求的改變,來持續不斷地成長與適應。事後回顧,Netflix說他們的北極星,是建立一家能 快速適應 的公司。 Netflix企業文化其實創造了一種「 自由與責任 」( Freedom & Responsibility )的風氣。最棒的是,培養這種風氣後,將自然而然地出現正向循環,例如能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來累積人才密度,如此又能進一步來鬆綁公司規定。而要建立容許這類自由度的基礎,必須先強化兩項條件: 累積人才密度 與 倡行誠實敢言 ;當前述兩條件到位後,接著可以: 減少控制 。 ------------------------------------------------------------------------------------- 全書以九個篇章來闡述這三大步驟是如何執行,又再細分為三個循環,如此發展下去,一家公司的效率與創新都將達到頂尖的程度。     第一循環:累積人才密度→鼓勵誠實敢言→開始放鬆控制     第二循環:強化人才密度→增進誠實敢言→放鬆更多控制     第三循環:人才密度最大化→誠實敢言最大化→去除大部分...

《閃電擴張》,企業如何從1到10億執行規模化?

作者是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可以說是科技界的重量級人物。 他是LinkedIn共同創辦人、PayPal創始董事,2010年加入矽谷創投 – 葛雷洛克(Greylock)公司擔任合夥人,也是臉書及Airbnb初期的主要個人投資人,更是OpenAI初始創辦人之一;而在LinkedIn賣給微軟後,他則專心經營另一家AI新創公司 – Inflection AI。沒錯,他是一位出色的天使投資人與連續創業家。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在《矽谷創投啟示錄》( The Power Law: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Making of the New Future )這本創投簡史有提到,網路最讓人興奮之處在於「贏者全拿」,且贏家不必然是做出最好產品的人,反而可能是最快實現規模化、讓網絡飛快運轉的人;所以,Uber當年為了達到規模化,它勢必得砸重金補貼乘客;亞馬遜驚奇地以低毛利的零售業為基礎,發展出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業務,包含AWS。 這就是後來橫掃矽谷的術語 – 閃電擴張(Blitzscaling)。 本書的主旨 霍夫曼想要告訴世界,矽谷的秘密其實不在於創新,也不在人才、創意與資本的結合,關鍵是這些矽谷公司掌握了「 閃電擴張 」這個關於成長的秘方。 他有一個使命,想與大眾分享矽谷成功的真正秘訣,來幫助世界各地不僅只在矽谷的創業家 – 如何有系統地設計出一套適合閃電擴張的商業模式。 什麼是閃電擴張? 閃電擴張是個加速器,可以讓你的企業飛快成長,徹底擊潰對手;而它不僅是競爭策略,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閃電擴張不是只有成長,而是能夠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優先考慮「 速度 」,而非效率;尤其當有巨大商機在眼前時,若能攀越企業本身的學習曲線來甩開競爭對手,那麼一旦該企業率先取得規模化優勢,就能贏者全拿。 雖然說世上不存在適用於每家公司的完美商業模式,但仍有一些共通點。 以下是霍夫曼認為四個驅動成長的關鍵: 1.做大市場 – 不論是創造新市場、擴大既有市場或仰賴鄰近市場,關注「市場規模」才能成為龐大事業。 2.拓展分銷管道 – 當年Instagram、WhatsApp及Snap都發揮創意,找到能讓產品廣泛分銷又不花大錢的好方法。 這又可分為:   1)利用既有網絡   2)病毒式傳播 – 即靠用戶的口碑來口耳相傳,達到指數化成長的效果;         ...

用心智的試煉來《跑得過一切》

作者是被譽為「超馬之神」的史考特‧傑瑞克(Scott Jurek)。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史考特在《天生就會跑》這本書中與奔跑一族「塔拉烏馬拉族」較勁超馬,書中描述塔拉烏馬拉族人是藉由族人的傳統來汲取力量,但史考特的力量卻是來自所有跑步的傳統!他帶著熱情收集所有跑步史料,從中求新求變,來源不論是北美原住民或是馬拉松僧侶,全部照單全收再經仔細思考後,拿來運用在自己身上,《天生就會跑》作者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形容史考特不是個跑得快的美國人,而是全世界唯一一個21世紀的塔拉烏馬拉人! 所以我決定來認識史考特‧傑瑞克。 本書的主旨 史考特說身為一位超馬選手, 心智的重要性 遠超過一切外在事物。 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背景,他於1973年出生,有著貧困的童年,母親在他小時候罹患多發性硬化症,他自己在12歲時則被診斷出先天性高血壓,然而卻能在國高中階段成為一位滑雪運動員,大學時代他母親(當時僅44歲)卻入住療養院,反而讓史考特更加全神貫注於念書與練跑。 史考特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我沒讓痛苦跑走,反而緊抓著痛苦不放。」他說他跑步,是因為他後來逐漸地理解到,一旦你開始進行某件事,而且一直沒有放棄,你就得繼續做下去,這是生命的真諦。生命就是要突破一道道的難關,勇敢向前。 『 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做得更多。你做就對了 ! 』 我認為史考特是相當富有禪宗意涵的跑者,一位禪師(忘記是那位)曾說:「當我開悟前,我伐木挑水。當我開悟後,我伐木挑水。」寓意很簡單:「做就對了。」但絕非漫不經心地做,而是保持專注在目前手邊的任務,不是停留在過去,或是擔心未來。 我在書中學到的二件事: 一、冥想;武士道;專注在眼前的當下 12歲那年史考特被診斷出先天性高血壓,但是他不想吃藥,他說:「我自己就可以控制血壓,我會去讀相關的書。」之後他去另一家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生把燈關掉,請他想像自己正在一個很喜歡的地方。於是史考特想像自己正在家鄉的森林裡,夏天時綠蔭繁茂, 四周安靜無聲 。結果,醫生發現如此一來,史考特可以自主降低血壓!其實這就是冥想。 史考特持續在書籍中汲取知識,某次他發現「武士道精神」。武士道認為,在征戰沙場時,心思最好保持「空無」,而這不代表精神昏昧或漫不經心,反倒是靜心凝神,把各種思緒結合起來,轉換成獨特的節奏。武士道注重的是「 現在、此刻 」,將過...

《當下,繁花盛開》,展現出來的是你的生命

作者是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他在1979年創辦「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順帶一提,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指導老師是Salvador E. Luria(1969年諾貝爾生醫獎),卡巴金也是麻薩諸塞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在科學與現代醫療領域方面,卡巴金教授的背景絕對毋庸置疑。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因為我在 《端粒效應》,如何用科學延緩衰老? 中有整理該本書中四個經實證有效的減壓技巧,有助於對抗細胞老化並維護端粒的健康,卡巴金的MBSR就是其中之一;一項關於這個正念減壓的研究發現,實行MBSR為期三個月的受試者,與對照組相較之下,他們的端粒酶增加了17%。 本書的主旨 此書英文書名為《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在導言中直接指出無論你到了何方,你就身在何處(即英文書名),無論你喜不喜歡,「此時此刻」是你唯一可以去善用、去把握的時刻,然而實情卻剛好相反,我們往往受困於已發生的過去(ex: 懊惱、後悔),或是擔憂於尚未發生的未來(ex: 憂慮、緊張),總以為換個人、事物之後的那一個情境會變得更加美好,但問題其實是出於 你自己 看待、思考、行事的模式!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常常受到被動反應及慣性反射推得團團轉,卻鮮少與內在的自己相聯,而錯失了為自己創造、學習和成長的諸多機會。而且重點是,我們卻渾然不覺! 這本書,就是談如何從這類夢境和由其所幻化的夢魘中覺醒過來。 作者說如果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就是佛教徒所謂的「 無明 」或 失念 ,而能知覺這種不知不覺,則稱為「 正念 」。 不過,覺醒這件事終究只能靠自己來。再一次, 無論你到了何方,你就身在何處,展現出來的是你的生命 。無論何往,即是所在。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都以散文的形式來呈現;第一部說明唯有正念方能活在當下,並解釋正念的意涵。第二部陳述嚴謹的正規坐禪或是行禪。第三部則是談較為鬆散的日常正念。 以下簡單分享兩段篇章: 〈耐心〉 卡巴金說我們心念中雖常有著躁動和不耐煩,耐心卻也是個選項。將不耐煩的表面刮去,將會發現底下是或細或粗的憤怒,憤怒是種強烈的能量,我們會為此責怪人(尤其常常責怪的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