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百倍股》,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
本書乃致敬1972年出版的《百倍獲利》( 100 to 1 in the Stock Market ),該書由托馬斯‧菲爾普斯(Thomas W. Phelps)所著。 本書作者則是克里斯多福‧邁爾(Christopher Mayer)。他更新1962年至2014年的百倍股名單,並歸納出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 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 一位相當成功的美股前輩推薦三本有關成長股的書籍: (1)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 –《非常潛力股》(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 ) (2)康那勒斯‧龐德(Corelius C. Bond) –《成長股投資之父普萊斯:美國普信集團創辦人的傳奇人生與投資智慧》( T. Rowe Price: The Man, The Company, and The Investment Philosophy ) 此二本我已於2024上半年閱讀過,獲益匪淺。 (3)本書的大陸版本 – 《如何找到100倍回報的股票》 ( 100 Baggers ) 最近發現這本竟然有出繁體中譯本,那麼趕緊來看要如何敲出百壘安打! 本書的主旨 本書尋找的是 洞見與智慧 。 作者邁爾指出,追求百倍股實際上與證券分析或財報分析無關。 『 觀念的力量更重要。 』 挑選百倍股需要遠見與 想像力 ,以及對企業的可實現目標暨潛在市場規模 有自己的想法 。 投資是一門減法的藝術,能夠看穿事物本質的人才會是最終贏家。 最重要的關鍵是「成長」 作者邁爾提到在研究百倍股時,會發現我們真正在研究的,其實正是成長,以及成長如何發生,最終如何至百倍之巔。這裡談的成長涵蓋各層面不同定義的成長,包括企業銷售、利潤與估值。 而《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一書中在挑選贏家的篇章中,特別闢了一個章節「盈餘、盈餘、盈餘!」,指出成長股最重要的乃是「 盈餘的成長 」。 如果還是很抽像,不妨參考菲爾普斯的建議,去尋找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產品,這些東西能改善生活、解決問題,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而且也更省錢。我認同這就是成長。 第二個關鍵是「估值合理」 當你買進的股票為低估值,也就是說本益比仍算合理或偏低的。那麼當盈餘在成長時,本益比倍數可是會持續地擴大,百倍股的秘方就在於此:獲利高速成長的同時, 本益比持...